当前位置: > 论文中心 > 教育论文 >

基于课程改革视阈的高校英语隐性课程开发

时间:2013-11-02 15:07 点击:
[摘 要]高校英语隐性课程的开发有利优化高校英语的课程体系结构,促进学生的个性化成长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从课程改革的视阈把握高校英语隐性课程开发,应坚持学科中心论,依托显性课程教学的环境、机制和条件,构建教学互动、环境共建、知识分享的隐性课程
  伴随着高校英语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大学生英语课堂教学的效果有了明显的提高。在这一过程中,相对于显性课程教学改革的突出成效,英语隐性课程开发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价值和意义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建构适应人的全面发展要求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体系,需要进一步提高对高校英语隐性课程开发的认识。
  一、隐性课程的主要特点
  1968年,美国教育家杰克逊根据杜威的"附带学习"观点,在课程论研究领域中最早提出了隐性课程概念。杰克逊认为,课程实施是显性过程与隐性过程的统一,与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固定的显性课程不同,学生在知识的传播和接受过程中还受到教师、教材、教室、学校、社区以及社会等其他课程环境的影响,接受着一种具有自身特点和要求的隐性课程教学。隐性课程教学提供了学生学习过程的副产品,如知识、情感、态度、价值、技能等。此后,隐性课程成为课程论研究的重要内容。研究者围绕隐性课程的认知基础、基本原理以及隐性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在理论和实践上开展了广泛地研究。综述相关研究成果,隐性课程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一)教学内容的渗透性、融合性和交叉性
  隐性课程作为显性课程教学之外的教学行动,处处体现出"课程扩张"的倾向。对课程范围的拓宽、对教师专业化发展与学生个性化成长需要的满足,决定了隐性课程在内容选择中渗透、融合和交叉的创新性要求。在隐性课程体系开发中,学术内容与非学术内容、课内教学与课外活动、课程认知与社会认知、课程环境与社会环境以及教师与学生的知识结构、心理结构等都能够作为隐性课程资源来开发。
  (二)教学效果的弥散性、隐蔽性和持久性
  隐性课程在时空上是一种广域的存在,与教育过程、教育环境相伴而生、相伴始终,以缄默的知识形态、潜移默化的教化方式传递课程知识相关的信息,以无意识的潜隐方式传授与交流与显性课程教学相关的知识、情感、态度、技能、方法等。隐性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对学生的课程认知、学习心理、学习效能都将产生持久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的目的性、可控性和不可控性
  在课程形态上,隐性课程是教育者有意识、有目标地安排相应的教育内容对学生进行施教的课程形式,具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任务和教学要素,形成了隐性课程教学组织的形式、内容和过程方面的规律性和可控因素。但在课程实施上,隐性课程教学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创设教学情境,教学过程的实施不受显性课程教材的限制,没有对学生及其学习提出明确的规范性要求,教学组织中存在一些事先无法预知的课程要素和教学事件,教学过程具有一定的不可控性。
  二、隐性课程在高校英语教学改革中的价值

   论文榜(www.zglwb.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代理,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栏目列表
联系方式
推荐内容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6119-6312
微信号咨询:
18961196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