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特殊儿童教育技术手段探索 (一)教育干预技术 随着人类对残疾病理学的研究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针对残疾人个体的专门检测与治疗、补偿性教育的技术逐步完善。近几十年来,特殊教育研究者对残疾儿童的行为干预与康复训练等操作技术进行了多学科的探索与研究。例如,早期研究者以行为主义为基础发展了"行为矫正"技术。行为矫正技术认为儿童行为问题多为负面的,重视通过控制后果改变儿童的行为,倾向于使用"惩罚"这种单一的行为干预模式与策略。[28]2〇世纪80年代以后,行为主义在特殊教育中的运用开始从传统的"行为矫正"技术逐步向"积极行为支持"转变。积极行为支持是一种更为综合的方法,以积极的、指导性的方法来代替对特殊儿童行为问题的惩罚,采用系统改变的方法重建个体的生活环境。近年来,行为主义和认知建构主义理论相互交织,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认知-行为主义的残疾儿童干预理论。 除了受行为主义影响外,生态学理论对教育干预技术的影响也日益增多,特别是针对孤独症儿童的干预。当前,对孤独症儿童的干预日益强调激发儿童的动机和促进其自然社会沟通能力的发展,强调干预效果的持续性和迁移性。在干预训练中被使用的应用行为分析也开始向生态学方向发展,重视家庭与社会情境的作用,并发展了关键反应训练等技术。近些年来,干预反应(ResponsetoIntervention,RTI)模式成为学校和课堂应对学生多样性的一种新的干预模式。干预反应模式注重在测试学生对教学与干预的反应基础上进行教学与干预的调整与改革,并在对学生表现动态评估的基础上运用经过科学研究证明有效的方式进行教学。[29]RTI模式与残疾儿童鉴定程序与安置服务体系联结在一起,使针对"学习困难"与传统的"残疾"的教育结合起来,共同构成针对"特殊教育需要"的融合教育服务系统。 (二)教育辅助技术 近年来,教育辅助技术成为特殊教育发展的一个新的探索领域,特殊教育研究者试图通过开发各种教育辅助技术来帮助残疾儿童克服自身的障碍,更加高效地接受教育。美国在1998年修订的《辅助技术法案》指出,辅助技术设施是用来增进、维持或改善残疾人个体功能的任何一种设备设施或产品系统。辅助技术服务指的是任何直接帮助残疾人在选择、获取或使用辅助技术设施方面提供的服务。辅助技术既可以是各种物化的辅助技术装置,包括低技术的几何模型、录音机、电子图书等,高技术的替代性键盘、触摸屏、点显器等;也可以是各种操作软件,包括文字预处理软件、读屏软件、书面文字转化盲文软件等,例如,AudiSee是一个专门为聋人或重听人设计的交流辅助系统,在这个系统帮助下聋人或重听人能够读懂老师的唇语,而不用去考虑教师在教室内的位置或使用何种教学语言,它使学生能通过调频系统最大限度地利用残余听力进行学习。[30] (三)课程与教学设计中的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在课程与教学设计中的应用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学习通用设计。学习通用设计是一种以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为基础的课程设计框架,包括课程的目标、方法、材料和评估等方面。[31]它将数字媒体技术渗透于课程的各要素设计之中,通过提供多样化的内容呈现、表达与参与方式,从教和学两个方面出发增强课程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向学生提供适宜的符合其需要的支持,克服在传统的"一刀切式"的僵化课程之下学生所遇到的障碍和困难,使残疾学生能够像普通学生一样获得知识、技能和学习的热情。美国特殊教育技术中心是学习通用设计课程最积极的倡导机构,自从提出学习通用设计课程的概念之后,便根据其基本原则,不断探索和开发新的数字多媒体学习工具,以帮助教师应对融合课堂中学生在能力和学习风格的异质性问题。信息技术在殊教育领域中的应用,不仅为残疾儿童的康复提供了便利,而且增加了课程与教学的灵活性,提高了教师应对班级中学生多样化能力和学习风格的能力。 六、我国特殊教育研究方向 (一)加强融合教育的本土化研究 我国特殊教育的发展模式必须建立在我国特有的国情与文化传统之上。近年来,我国对融合教育进行了一些初步的探索,例如,关于随班就读与融合教育关系的争论、随班就读与同班就读的区分、融合教育与全纳教育的概念辨析等。[32]从本质上来看,融合教育是从西方引人到我国的一个文化概念。如何将融合教育的理论及各种实践方式与中国特有的社会文化及教育背景相结合,形成根植于中国社会文化特性的本土化融合教育理论,是我国特殊教育研究的关键问题。 (二)探索各类型残疾儿童的有效干预方式 近些年来,西方残疾儿童大量的教育干预方法被引人到我国,例如,针对孤独症儿童的应用行为分析、离散单元教学、关键反应训练等。这些在西方被研究证明有效的干预方法被广泛应用于我国残疾儿童的教育实践之中。但是这些干预方法都是基于西方的社会文化、技术和学术研究的基础上产生的,应用于其他不同的社会环境中必然需要对干预程序、效果进行调整与再检验。目前,我国还缺乏对这些干预方式的本土应用研究,往往只是简单模仿西方的干预程序,很少考虑干预方法的生态性背景。[33]未来应加强特殊儿童教育干预的实证研究,应逐步规范目前所存各种干预方法的程序。研究者应该更多地关注干预方法的效果研究,包括干预方法对不同程度残疾儿童的效果的差异、不同情境下干预方法的使用效果以及多种干预方法如何综合使用等方面的研究。 (三)强化特殊教育课堂教学研究 教学有效性是衡量特殊教育质量的根本指标,同时也是特殊教育专业人员孜孜不倦追寻的目标与长期困惑的根本问题。[34] 尽管融合教育思潮近年来成为全球特殊教育发展的主要趋势。但是,推动融合教育发展的是理想与政治力量,而非来自对教学有效性实证研究结果的回应。如果说西方的融合教育在提供有效教学上不尽如人意,传统的隔离性质的特殊教育学校也未能够提供有效的、高质量的教学。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实施的随班就读有长足进展,但特殊学校教材老化、教学方式单一、教师专业成长不足、自身特色发展不够的现象还广泛存在着。因此,对教学有效性进行探讨是目前特殊教育领域的当务之急。我们需要发展具有我国本土化特征的特殊教育"最佳实践方式",促进我国特殊教育质量的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