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推进教育信息化深入发展过程中,教育技术学与教育社会学的交叉研究是一个有意义的拓展方向。基于教育社会学中教育行为论的视角,我们可以演绎信息化条件下师生角色行为变化、学校失范行为等系列相关研究,这些研究对丰富和发展教育技术学学科体系,促进教育信息化与社会发展相适应有着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教育社会学;教育行为论;教育技术研究 2012年初,美国苹果公司iPad电子教科书的发行,让传统出版业感到“大敌来临”,而在此之前,苹果公司iTunes U在教育领域已经获得巨大的成功。苹果公司在教育领域的一系列成功,仅仅是技术开发的成功吗?至少,有一种回答是为许多人所接受的,苹果的成功,在于它尊重和成功引导消费者的体验,苹果,改变了人们的教育行为。 一、 研究的基本出发点 在这里,我们讨论的“教育行为”出发点不是教育技术学的理论基础之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而是社会学界定所界定的人的社会行为。这种社会行为的解释非常容易理解,即从社会学的视角出发,研究者们认为行为是社会角色依据社会情境做出的反应,因而行为具有“社会性”。与哲学将行为理解为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出来的活动,伦理学认为行为是基于动机的外部表现,心理学认为行为是受心理活动支配的外部表现等视角观点不同,在社会学研究者看来,社会行为均是涉及两个以上的人之间的互动,因而可以采用“地位”与“角色”这一对社会学基本概念,进而拓展出于教育行为相关的“规范行为”与“失范行为”、“行动”与“互动”、“社会情境”与“社会定义”等概念,来分析人与人之间在信息技术介入之下的互动过程。基于“教育行为”的研究逻辑起点,教育社会学得以扩展开去,从微观的行为互动到宏观的社会结构,逐渐形成对教育活动、教育组织、教育制度以及教育与其他社会制度之关系的研究层次。正是因为这种不同的学科视角,基于社会学立场对信息技术介入之下的教育行为揭示和解释,将赋予教育技术学研究深入独特的价值——将技术研究植根于社会发展的背景和需要之下,让我们能看清楚一些诸如“为什么信息化后教育效果并不显著”等以往困惑我们的问题,从而帮助我们更好地去把握技术发展的方向、改善技术开发与应用过程。 二、学校中的角色行为 作为社会组织,学校中存在教育者和学习者两类基本的角色群体,学校管理者、教师等教育者群体是社会代表,学生则是未来的社会成员,在这两个群体角色身上,衍生出各自不同的社会学特征,它们的基本特征是一组对立的概念:“文化代表”与“文化受众”、“树立权威”与“抵制权威”、“控制”与“被控制”、“评价”与“被评价”等,进而形成师生不同的角色行为。显然,传统非信息技术介入的教育活动对师生角色行为的影响,与信息技术介入后对师生的角色行为的影响,存在差异,而这些差异,正是我们去深入探究教育技术对育人的社会性发展影响的基础。基于上述判断,我们可以遵循一线两体的研究主线,即“角色与角色行为”主线和教育者与学习者双主体,列出一系列与学校中的师生角色行为相关的教育技术社会研究话题。 (一)教师角色与角色行为的教育技术社会研究 在教育技术发展过程中,诸如脱离社会实际、简单考虑效率优化、不切不同用户需求的工具开发过程并不鲜见。因而,此类研究的意义在于,为教育技术的发展提供教育者行为的社会学解释基础,便于技术开发者(研究者)能更多基于用户立场(某种程度上是针对教育者的人本主义)来优化教育促进人的社会化发展的技术开发与使用过程。基于社会学的立场,我们至少可以从四个角度来考量,分别是教师的职业角色与地位、教育者角色与地位、受雇者角色与角色冲突、知识分子角色与地位。 上述问题,实际上在教育技术发展过程中已经有涉及的相关研究,例如计算机辅助教育迅速发展时出现的“教师职业消亡论”,就是一种基于技术变革影响社会职业变迁视角的讨论。就上述问题,我们可以讨论的研究话题包括:1信息技术发展对教师职业的冲击;2广义教育技术发展对教师角色历史变更的影响;3网络社会与教师社会形象;4教育信息化与教师经济收入;5教育信息化对教师权力、权威的影响;6教育信息化对教师社会地位的影响;7网络社会的教师职业声望;8网络社会对教师专业地位的冲击;9信息化条件下教师的角色冲突;10教育信息化对教师群体内部地位分化的影响;11信息化与教师社会阶层流动;12教育信息化中的教师性别差异;13信息化与教师角色社会化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