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新课程倡导三种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翻开浙教版数学教材,几乎每个章节都有“合作学习”的内容,观摩过的数学示范课、公开课等,也几乎课课体现了“合作学习”的过程。但是,仔细体会不难发现,教材中的合作学习部分内容还有待进一步商榷,部分教师设计的合作学习内容还存在不少问题。由于内容选择不当,课堂热热闹闹,但实际效果欠缺,有“作秀”的味道。如何开展好合作学习是每个数学教师都应面对的问题?笔者认为,内容决定形式,选择合理有效的合作内容是合作学习成功与否的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没有有效的内容选择,就没有有效的合作学习。 一、当前数学课“合作学习”内容选择上值得商榷或存在的问题 仔细分析教材和各级各类公开课、示范课,合作学习内容选择上值得商榷或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假”。为了单纯追求课堂学习气氛,体现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把一些过于简单的数学问题作为合作学习的内容,思维含量不足,活动流于形式,缺乏有效的教学价值。如一位教师执教《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公开课,用幻灯片出示了一张她游览杭州西溪湿地的照片,照片里有很多鸟类,如白鹭、野鸭、绿头鹦、麻雀等。她用自己拍的照片作为课堂引入,较有新意。但接下来她让学生进行了合作学习,分组数出照片中不同鸟类的数量,然后提出问题:杭州西溪湿地各种鸟的数量各是多少?这些数据是通过什么途径得到的?她的问题一出,各个小组开始“热热闹闹”地数照片中几种鸟的数量。由于照片不是很清晰,学生的争论声此起彼伏,课堂气氛一时非常热烈,教师也不制止,笑眯眯地看着学生。其实这种合作,简单无意义,没有实际价值。 二是“大”。为了体现合作的深度与广度,把一些抽象性强,难度较大或操作复杂的数学问题作为合作学习的内容,造成学生无处入手,合作交流半天,无法解决问题,只好等待老师的讲解。活动浪费时间,课堂进度变缓,教学效果不佳。如《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中,有这样一个“合作学习”:一轮船以30km/ h的速度由西向东航行,在途中接到台风警报,台风中心正以20km/h的速度由南向北移动。已知距台风中心200Km的区域都属于受台风影响区。当轮船接到台风警报时,测得BC=500km,BA=300Km。问题:1.如果轮船不改变航向,轮船会不会进入台风影响区?你采用什么方法判断?2.如果你认为船会进入台风影响区,那从接到警报多长时间就进入台风影响区?3.如果把航速改为10Km/h结果怎样?这个合作学习的目的,本是想通过学生自己探索,与同伴交流,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在实际教学中,学生是很难想到用一元二次方程来解决问题的。 三是“空”。为了形式的需要,把一些目的不明确的数学问题作为合作学习的内容,使得合作学习实际效果大打折扣,空洞乏味。如九年级《估计概率》中,课本中有这样一个“合作学习”,有一个均匀的三色转盘自由转动一次,停止转动后,指针落在其中一个区域概率是 ![]() 二、数学课“合作学习”内容选择的要点 由于“假、大、空”的合作学习内容,使得合作学习事倍功半,所以我们选择合作学习的内容一定要做到合理有效。内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突出学生的主体探究,激发学生的智慧,通过合作与交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具体来说要选择以下四方面的内容要点: 1.思维容量大、层次多、容易产生矛盾的内容。数学被称为“思维的体操”,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上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选择思维容量大、层次多、容易产生矛盾的内容,来启动学生思维的闸门,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提高思维能力。 如“二次函数的图象平移”,一直都是学生最头疼的问题之一。课本里有这样一段关于平移的结论:一般地,函数y=a(x+m) ![]() ![]() ![]() ![]() ![]() ![]() ![]() ![]() ![]() ![]() ![]() ![]() ![]() ![]() 2.相对较为复杂的内容。无论知识或者是经验,往往只有自己亲身探索过以后才会留下深刻的印象。把一些相对较为复杂的内容作为合作学习的内容,让学生积极、主动的进入学习状态,从而获取成功的喜悦,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如“圆周角定理的证明”中,由于圆周角的类型有三种,一是圆心在两边同侧,二是圆心在两边异侧,三是圆心在一边上,所以在证明圆周角定理的过程中,需要分三种情况进行讨论,学生会感到困难。他们会困惑于:定理必须经分类讨论才能证明,但在找出证法之前又怎么知道需要分类讨论和怎样分类?此时,小组合作的效益就会比较大,让学生通过探究、观察、猜想得出需要的经验。诸如此类的内容,比较适宜集思广益攻克难点,也有利于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理解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