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元代是北方民族蒙古族建立的全国政权,也是民族文化碰撞融合的重要时期,南北文化与民族文化融合促使文学艺术的内容与形式发生变化,北方的杂剧繁盛并传播到南方与南戏相互影响。本文从南北文化融合角度,论述了在北戏南移之后,与衰微的南戏得以相互碰撞与交融,并发生嬗变,以及这两种本质相同却在形式上有区别的戏曲艺术形态,在北戏南移碰撞与交流中产生的几种变化,以此说明元代南北交融与戏曲产生微观变化的时代特征。 关键词:元杂剧 南戏 文化交融 北戏南移 嬗变 元杂剧自金元以后,一直在北方流行发展,于元成宗元贞、大德年间,在大都走向兴盛,持续到元仁宗皇庆、延佑年间。随着元杂剧的南移,元杂剧在北方逐渐衰落,而在以杭州为中心的浙江地区日渐繁荣,杭州逐渐取代了大都,成为后期元杂剧的活动中心。这是元杂剧得以实现南北文化交融的时代背景。 在社会政治经济势力的推动,以及北方优秀戏曲作家的努力下,北方戏曲得以在流传于杭州之后没有灭绝,反而在势头上胜过在本地成长起来的南戏。在北戏南移之后,这两种本质相同却在形式上有所区别的文化形态,得以相互碰撞与交融。这种文化冲击,以几种社会衍变规律共同推动着戏曲的发展和衍变,同时微观上表现了南北文化交流中产生的几种社会现象。本文从南北文化融合角度,阐释北戏南移带来的南北文化交流与碰撞的这几种微观现象,并以此说明南北戏曲交融的相关状况。 一、南北文化交融对演出模式的影响 北戏南移后,一改往日在北方大都演出的模式,戏曲被赋予南方当地地域特色。戏曲具有地域性,因其带有各地人民社会生活的特殊性,因此被贴上了人民性的标签。而各地人民因其社会生活习俗、语言,以及审美观的不同,又使在本地所传唱的戏曲有了其地方的特殊性。也就是说,戏曲具有扩展性。即同一戏剧,在不同的地方流传会发生不同的衍变。北方杂剧南移即是例证。 一方面,北戏南移后,面临一个严峻的问题,即:面对完全陌生的接受群体。从接受角度讲,已经在北方成熟演出的戏曲不得不因为陌生群体的不同需求而做出一些调整与变化。为了能够赚得更多的“票房”,受南方当地民众生活、审美情趣的影响,势必会在舞台表演中逐渐加入一些本地色彩。这就势必使北戏不得不进行“艺术再创造”,如北戏南方方言化的改造、唱腔的变化、演唱方式的多元化,以及角色行当改变北戏单调化所做的适当调整和丰富。 另一方面,北戏南移带给北戏的影响也是不容小觑的。南戏带给杂剧的变化使得杂剧人员创作、演出已经没有了明确的地域行业分工。元代后期南戏在艺术上已经成熟,并日益活跃在南方戏曲舞台上,这对杂剧的冲击和消融是可想而知的。尤其致力于南戏的作家和演员兼擅杂剧, 就更不可避免地会给杂剧带来变化。当时书会才人既写南戏, 也写杂剧。如《汉钟离度脱蓝采和》第一折《油葫芦》云:“[末]甚杂剧请恩官望着心爱的选。……俺路岐每怎敢自专?这的是才人书会划新篇。[ 钟] 既是才人编的, 你说我听。[末] 我做一段《于佑之金水题红怨》《张忠泽玉女琵琶怨》……”演员中有人既唱南戏, 也演杂剧。如《青楼集》云:“龙楼景、丹墀秀, 皆金门高之女也, 俱有姿色, 专工南戏。龙则梁尘暗簌, 丹则骊朱宛转。后有芙蓉秀者, 婺州人, 戏曲小令不在二美之下, 且能杂剧, 尤为出类拔萃云。”所以说, 杂剧到了南方, 离开了自己发育生长的土壤, 无论哪方面都自觉与不自觉地要受到南方文化传统和审美风尚的影响乃至规范, 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二、南北文化交融对杂剧体制变化的影响
由于南北地域的变迁引起杂剧在体制、曲牌等方面的变化,如:在曲调方面,元末明初贾仲明的《升仙梦》杂剧受到当时南戏曲牌的影响,在演唱曲调上采用了南北曲合套的组合方式。在剧本体制上,北戏突破了一本四折子的套路,出现了像南戏一样的鸿篇大作,如《西厢记》由五本二十折五楔子(有的版本为五本二十一折或者五本二十折)所组成。《西游记》由六本二十四出组成。体制的突破与加长,影响到戏曲情节容量增大、人物形象塑造表现手法等多方面的变化。此不赘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