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国家软实力主要可以抽象为国家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制度文化的感召力和外交政策的凝聚力。认同与推行人权、民主和法治等价值理念,是集聚国家软实力的制度基石,是国家可持续地增强硬实力与软实力的制度保证。 关键词法治原则国家意识形态国家道义形象国家软实力 作者简介:陈玉祥,湖北大学商学院,研究方向:国际贸易法律与政策、WTO规则。 中图分类号:D9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4)02-005-03 自从美国ProfessorJosephS.NyeJr(约瑟夫.奈)提出来“软实力”(SoftPower)这一概念后,他的学说和思想很快便在国际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并发展成为国际社会的公共话语。与此同时,“软实力”在中国也成为耳熟能详的用语,并被执政党上升为国家战略,国内研究、传播“软实力”的学术团体、研究机构或教育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这一现象充分体现了我们国家及其国民国际视野的拓展和文化意识的进步。但遗憾的是,“软实力”这话语有被滥用、误用、泛用之虞,其危害不仅在于混淆视听,而且还可能贻害国家发展战略,误导国家的顶层制度设计。因此,非常有必要继续进行深入的探讨。 一、探讨国家软实力的现实价值 (一)国家软实力概念探源 “软实力”一词是由美国哈佛大学约翰.肯尼迪政府学院前院长JosephS.NyeJr(约瑟夫.奈)教授于1990年提出来的。约瑟夫·奈认为,硬实力是一国利用其军事力量和经济实力强迫或收买其他国家以达到本国政府目的的能力,而软实力是一国通过吸引和说服而非强制他国,从而实现本国目的的能力。根据约瑟夫·奈教授的观点,一个国家的软实力主要存在于文化、政治价值观与外交政策这三种资源之中,并通过经济资源、文化资源、意识形态以及价值取向等形式表现出来。 约瑟夫提出的软实力思想在国际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并很快成为了国际社会的公共话语,被一些国家的领导人在国际场合频频使用。同样,“软实力”这个词也因为暗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某些因子,很快便成为耳熟能详、使用频率极高的用语,不仅中国共产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将“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上升为国家战略,而且国内借用“软实力”作为研究、传播和使用目的的学术团体、研究机构或教育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如此众多的国人对“软实力”这一话语感兴趣,这无疑是一种可喜的社会现象,它充分体现了我们国家及其国民国际视野的拓展和文化意识的进步。遗憾的是,“软实力”这话语有被滥用和泛用之虞,其危害不仅在于混淆视听,而且还可能贻害国家发展战略,误导国家的顶层制度设计。 (二)中国的软实力与现实挑战 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建设取得了飞速发展,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军事实力与日俱增,多边外交日趋活跃,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大国地位逐步得到认同,这种的硬实力与软实力都大幅提升,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与此同时,中国也面临着越来越复杂和凶险的国际国内环境。在国内,收入分配不公、贫富差距拉大的现象并无改善;唯利是图、金钱至上的价值观念大有市场;上访缠讼受青睐,司法救济遭摒弃;仇官仇富心理继续蔓延;官员贪污腐化、国企浪费低效的现象并无明显遏制;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经济可持续增长掩藏巨大的不确定性;深层次的经济与政治体制改革裹足不前。在国际,快速增强的中国经济实力与军事力量引发了国际社会的担忧和周边国家的不安,国际政治力量面临着再平衡。在人权保护、民主与法治认同、温室气体排放、环境保护等方面,我国与很多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仍存在较大分歧;在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产品质量安全、能源利用效率、自主创新能力、国际竞争力、医疗卫生教育等公共产品的供给等方面与发达国家也还存在很大的差距。要解决上述问题仍需要一个稳定与和平的国内国际环境,需要展示国家的软实力。 二、影响国家软实力的主要因素 关于国家软实力的表现形式,目前国内外并无统一的认知。即便如此,有一点我们是可以认同的,即归结国家软实力的表现形式,不应成为我们讨论问题的最终目的,而只是我们剖析支撑软实力最深层次的、最具体灵魂性的东西的桥梁。 要讨论这个问题,还得回到提出这个问题的原点。约瑟夫教授认为一个国家的软实力主要存在于三种资源中:文化、政治价值观及外交政策。那么,到底是什么样的文化、政治价值观和外交政策能够形成一国的软实力呢?
(一)政治文化是一国文化中影响国家软实力最重要的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