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而言,国内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基本上将‘‘培养复合型的高级会计人才”作为最终目标。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基本上都是把会计专业课列为核心课程,虽然国内高校普遍引入了通识教育,但是开设这些课程时并非遵从“博雅教育”的实质精神,也缺乏对通识教育在塑造会计专业人才能力方面影响的认识,大多数讲授者依然将通识教育视为提供参考答案就能过关的标准化课程,因此,在授课方法方面“重教有余、重学不足;灌输有余、启发不足;复制有余、创新不足”,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思维活力,压抑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刘永泽和孙光国,2004)。教师们总会认为会计类的课程其高难度使得学生们不能够自主学习,因此,在教学方法上也大多采用注入式教学,如果课程考核再采取“为满足标准答案而学”的考试方式,学生们便缺乏主动思考的压力和批判学习的动力。可以讲,国内高校会计学专业的通识教育课程,与美国相比仅仅形似而不是神似,很大程度上只是高中应试教育的延伸,偏重于学生无需思考的对标准答案的记忆以及对思考问题认识的统一,这样的教育模式很难培养出高能力的学生。 问题二:为什么中国大学会计本科的专业课非常多,培养出来的会计毕业生离社会专业需要仍然差距甚大,而美国大学以通识教育为核心的交叉教育,却能培养出为市场争夺的会计人才? 社会更看重毕业生的全面素质和专业能力,而并非专业知识。在信息时代,专业知识更容易获取而专业能力和素养却要历经‘‘百年育人”的过程加以锻造。在美国,即便是像哈佛这样的大学,自其1642年建校以来的三百多年里,其教学改革始终围绕培养学生专业能力和素养这一核心而不断变革。尽管美国高校毕业生与社会需求之间并非不存在供需矛盾而学者也认为传统会计教育模式课程内容过于狭窄和过于关注技术规则,忽视了职业能力尤其是通用能力的训练(AlbrechtandSack,2000),但美国局校教育者一直在探索解决此间矛盾的有效方法。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1999年发布了进入会计职业的核心能力框架,包括一般教育、商学教育和会计教育三部分,同年,管理会计师协会(IMA)也明确指出会计人员未来应该具备的能力包括计算机能力、运用科技的能力、网络应用能力、会计软件、教导、说服和沟通的能力,教师们对课程设置的不断革新是为了提供给毕业生更为宽广的能力和素质,而不仅仅局限于纯粹的会计技术。在此理念和导向下,美国高校根据用人单位的实际需要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不断改革高校的课程设置,甚至会计事务所直接参与到高校课程设置的实际工作中去(Wyhe,2007),以有针对性的训练学生的专业能力。美国高校在行政管理、评聘教授、招收学生、筹资和分配经费、学科和专业设置等方面拥有的充分的自主权,使得学校可以根据社会和市场需求及时灵活调整培养方案,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学校教育的滞后性,增强了适应性,提高了就业率。此外,大量的平时作业,频繁的小规模测验,细致而深入的案例教学,教师认真负责的定时答疑,合理而透明的教师评价机制,组织有序的课下辅导与实践活动,以及形式多样的与专业相关的研究项目,这些充实的教学过程保证了对学生专业能力和基本素养的系统规范的训练,促使学生拥有随时学习专业知识、并能把知识转变为能力的基本素养。 相比而言,国内高校在大学课程中设置了许多技术性较强的会计专业课程,教师在课堂上过分强调会计的规则性,忽视会计的职业判断和决策后果(杨政等,2012),教师在课堂上生怕少讲授一个知识点,结果是教师很辛苦地给学生灌输了许多知识,学生却没有时间思考与创新,尤其当他们毕业时,如果课堂上的一些知识陈旧了、被忘记了,学生发现自己四年大学白上了,他们大学四年收获的专业知识无用,而他们自己又不具备专业能力,于是面对社会手足无措,不知道如何应对。 问题三:中美高校都提倡“以学生为本”的教育,为什么我们的改革让学生自我管理和独立完成学业的能力越来越弱,而美国高校的管理模式却让学生更加独立并富有责任感? 美国高校将宿舍管理、选课、选专业以及成绩管理等权利都交给学生的做法,促进了学生责任心的成长并在潜移默化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自己关注时间管理,安排自己的学业,计划自己的未来并付诸于实践,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和综合能力提高的同时,也明晰了专业教师、教辅工作人员和校方在教学活动管理过程中各自的责任。美国高校这种‘‘放手管理”的做法,反而给学生培养了一种一切都得靠自己的主动意识。在和几位中国留学生的交谈中我们获知,这种能力是被“逼出来”的,如果不这样做,就肯定拿不到学位。四年的时间和金钱白白浪费掉的成本是巨大的。 相比而言,出于管理的便利,国内高校大都强行推行整齐划一的学年学分制,再加上在教学管理活动中,设置过多的专业必修课、不能自由转换专业、课堂教学实施大班上课、学生上课时间统一、修学年限和毕业时间统一等也使学校及其教师不得不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就业” 等各方面事项负责到底,把学生培养成为“有事请找学校、找老师”的不能自己承担责任的人。再加上高校普遍存在的教辅人员和助教人员短缺问题,使学生在诸如课程选择、课下辅导和课程论文等方面缺乏足够的专业引导,学生自学能力提高存在制度障碍。如此,尽管我国高校教育改革中提倡“以学生为本”但实际情况往往是“以管理为本”或者是为了减少麻烦和事故,让学校及其教师把学生的学习、成绩、就业等事项“大包大揽”学校及其教师负担了超越其教育本身的责任,也生生剥夺了学生主动学习和对自己负责的权利。 四、结论与建议 根据易玄和刘冬荣(2012)的统计,我国国内高校会计学专业通识教育课程占总学分的比重均值由1999-2001年间的2.677%增至2009-2011年的8.472%;2009-2011期间高校会计学专业实践课程比重也较前显著增加;而2009-2011期间高校会计专业核心课程学分比重较1999-2001期间有显著减少,专业选修课门类较以前更为丰富,达38门之多。这说明,国内高校的会计教育者已经认识到通识课程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会计人才培养正在往“以学生为本”的改革方向迈进,但我们仍然需要从以下几方面进一步完善: 一)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培养能力为根本,形成递进的会计人才培养目标体系《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指出,传统的会计执业重心正经历由以核算为主的财务会计向参与战略管理和流程优化的管理会计倾斜的过程中,这一演变体现了经济社会的变革以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从知识水平到能力水平的变化,使得会计职业的角色功能必须做出必要的改变和重新定位(AlbrechtandSack,2000)。因此,大学会计人才的培养应当在及时反映社会需求的基础上,提炼出为社会需要的会计专业人才应需要的基本能力和素养,并在会计学位教育的不同层次形成逐步递进的会计人才培养目标。 社会需要具备“人文关怀+学术创新+专业卓越+勇于当担”的复合型、国际化、务实创新的会计人才,为此,在大学的本科教育、硕士研究生教育和博士研究生教育中,围绕专业知识的构建、认知和智力技能、核心和转换能力、实务操作能力四个层次分解会计人才培养目标(如表1所示): 表1高等院校递进的会计人才培养目标 项目本科1-2年级本科3-4年级硕士博士 专业知识基础知识文理交叉课程文理交叉课程+专业课程系统的专业课程系统而深厚的专业课程+发表高质量论文的构建理论道德具备意识形成道德观运用运用并解决冲突方法论无初步掌握掌握并运用运用并创新方法分析能力重点培养批判性分析能力重点培养批判性分析能力运用批判性分析运用批判性分析并创新认知和综合能力学会归纳总结运用归纳总结运用归纳总结运用归纳总结智力技能相关资料和信息梳理观点提炼观点抽象概念并创新观点评价能力重点培养强化运用运用运用能力重点培养强化运用运用团队合作重点培养强化运用运用学习能力重点培养强化运用运用核心和自我评价能力重点培养强化运用运用 转换能力管理信息能力重点培养强化运用运用 自主能力重点培养强化运用运用 沟通能力重点培养强化运用运用 解决问题能力重点培养强化运用运用 实务操作能力运用能力重点培养强化运用运用自主技巧初步-定强化强化专业特长无无无强化二)以递进的会计人才培养目标为核心,动态调整和优化课程体系课程是大学教育的灵魂。理想的大学课程内容应该是一个尽可能系统、完备的整体,同时使课程体系中的各个知识系统之间保持本质的联系(邱德玉和王云儿,2011)。这种联系有助于保持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之间的融合,促进知识和学科之间的联系。 会计学专业各层次递进的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人才培养课程设置也应该体现出递进性和层次性特征。如表1所示,本科阶段,学校应该重点培养学生的专业意识、分析能力、综合能力、评价能力,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与沟通、自我学习、自我评价、管理信息以及逐步强化专业能力等;研究生阶段,专业能力的培养应该更加系统和完整,并通过一些研究项目得到提升。借鉴美国高校模块化的课程体系,可根据社会需求变化以及本校会计学专业的特色开设并优化课程模块,在通识课和专业核心课各模块中规定必修课、限定选修课和自由选修课,让学生在修够学分的前提下,自由选课,开阔眼界,提升各方面的修养和能力。同时,通过给每一门课程都按照前后顺序进行编码,体现课程体系的前后连贯和整体性,以及本科生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的衔接、知识获取和运用的衔接、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衔接。 三)以点播智慧为基础、以唤醒创新为核心,完善各具特色的通识教育体系通识教育并不是所有大学都要讲数理化、文哲法等基础课程以及指定的教辅资料统一规划,而是每个学校根据自己人才培养的特色以及拥有的资源条件,形成独特的通识教育体系。首先,通识课程强调课程的广博性和基础性,因此,每个学校的通识课程教学应当摒弃统一规范的教材和标准答案的学习方法,鼓励学生广泛阅读和涉猎知识;其次,老师担任的角色只能是“导演”和“孵化师”教师引导学生在课堂下做好资料收集、课前准备等工作,组织学生演讲、案例讨论或者实际操作等,让学生在课堂上当主角,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通过大课堂的演讲和小课堂的讨论,实现学生在判断能力、语言组织和沟通能力等方面的全方位提升;最后,设计和开展各种课下科研活动,让教师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点播学生的智慧,让学生主动选择、参与各种实践和和独立研究工作,强化把知识转变为能力的过程体验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四)以强化责任和自我管理为中心,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学生管理模式不得不承认,国内高校面临着无法复制美国精英教育模式天生优势的瓶颈和约束。我国已经成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真正落实“以学生为中心”成为我们提升教学质量的必经之路。而从“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不是某种教学方式的改革,而是教育教学范式的转型(张俊超,2012)。落实“以学生为中心”需要重视三个方面,即学生的心理发展、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能力提升,以及学生的学习效果。首先,以学生为本,不是包办学生的生活、学习和就业,而是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学生的成长与心理发展,判断预设的教育目标是否达到或达到的程度,进行适时的生活和心理方面的辅导;其次,专业教师应积极参加诸如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思维习惯、从事大学生研讨课和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学、吸引和帮助本科生参与研究等相关活动,这是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心;第三,通过完善的教辅系统和教辅人员的引导,在诸如课程选择、专业选择、住宿、学习成绩、参加活动等方面,给予学生方便和充分的信息,但让学生自主决策,并让学生从中学会对自己、对学校、对社会负责;第四,把学校的运行和管理活动设计为学校教学活动的一部分,制度化、科学化地为学校的师生提供教学相长、独立创新实践和研究的机会和环境,把教学活动作为提升和完善教师和学生能力双臝的主战场;最后,完善学校教评学制度和指标,注重学生的学习效果以及能力的运用,运用科学的考核与评价手段,促进学生学习效果的提升。 【参考文献】 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2010.会计研究,李晓慧.2009.会计教学体系研究:来自英国大学的借鉴.会计研究, 林志军,熊筱燕,刘明.2004.中国会计教育中知识及技能要素的发展.会计研究, 刘永泽,孙光国.2004.我国会计教育及会计教育研究的现状与对策.会计研究,杨政, 殷俊明,宋雅琴.2012.会计人才能力需求与本科会计教育改革:利益相关者的调查分析.会计研究,1: 易玄,刘冬荣.2012.环境变迁、需求变化以及大学会计教育改革--来自我国大学的实证.湖南科技大学学报,7: 张俊超.2012.推进从“教”到“学”的本科教育教学变革.高等教育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