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等教育改革要求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按照这一要求,通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成为当务之急。当前,财经类院校根据发展层次可分为四级,不同级别的院校采用不同的培养模式,基本上可分为应用型培养,复合型培养和精英型培养三类。大多数财经类院校不同程度地存在重科研栏教学、教学与实践脱节,重“灌输”轻“引导”,教学的专业性不突出的问题。因此,要优化教学改革策略,提升办学层次,丰富办学形式,提高学生专业能力。
[关键词]财经类院校;教学改革;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07-0022-02[ZW(N]
[作者简介]敖贵艳(1985—),男,贵州贵阳人,硕士,贵州财经大学矿业经济研究院助教。
一、财经类院校教育教学现状
现在国内专门的财经类院校多达49所,其中具有极强影响力,核心期刊目录2014在国内对财经专业的建设、发展起到引领作用的财经类院校有5所;属于省部共建、国家“2011计划”参与高校,具有博士学位授权的财经类院校有9所;省内唯一或有代表性的财经类院校,综合性强的财经类院校有15所;另有20所财经类院校的专业相对单一,但是有很强的专业特色,在某个专业领域具有代表性(见表1)。
发展层次综合指标院校数量(所)院校代表
一“985”院校、“211”院校、“优势学科创新平台”、“2011计划”参与院校5上海财经大学、中央财经大学等
二省部共建、“2011计划”参与院校,有博士点9东北财经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等
三省内唯一或有代表性的财经类院校,综合性强15广东财经大学、云南财经大学等
四专业相对单一,专业性强20南京审计学院、上海金融学院等
注:表格中的数据通过2014年中国财经类高校网站公布数据整理而成。
二、财经类院校人才培养模式
财经类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多种多样,各有优劣,归结起来有三种类型。
第一,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理念为“应用为本”“学以致用”,倡导为实际应用而学习,真正理解其含义,然后按理论要求应用到实际,再从实践中学习新知识来充实理论,相互促进。主要举措:积极探索校企、校政合作新模式,进一步深化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学生实践能力。
第二,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理念是“综合”“融通”,倡导培养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专业(学科)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人才,强调基础知识的学习及各类知识的综合。主要举措:实施双专业双学位人才培养模式,将会计、金融等优势经管类专业与法学、工学、文学等专业深度结合,在宽口径复合型人才培养方面取得突破;将两个不同的学科专业进行融合,重视专业教育中课程设置的复合性,增强知识结构的复合性。
第三,精英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理念是“精深”“专业”,要求学生具有一定专业理论知识,达到本工种高级技工的操作技能水平,应聘到工作岗位后能直接上岗工作。主要举措:单独制订并执行实验班的人才培养方案,探索精英人才培养模式及卓越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加强国际合作办学。
培养模式培养理念主要措施代表性院校
应用型培养“应用为本”“学以致用”开展实践教学、校企合作培养南京审计学院等
复合型培养“综合”“融通”设置复合性课程,实施双专业、双学位培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等
精英型培养“精深”“专业”开设实验班,加强国际合作办学上海财经大学等
三、财经类院校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重科研轻教学。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在财经类院校中屡见不鲜。本应以培养财经类人才为教学目的,把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数量作为教师教学成果的主要衡量标准,但是在教师的考核评价中,教学质量仅仅是一个次要因素,更主要的是教师的科研水平,比如论文的数量和质量、专著出版量、获得科研项目的数量和质量等,这致使高校教师将主要精力放在科研而非提高学生培养质量上。
第二,教学与实践脱节。大多数财经类院校缺乏实践平台,很难进行有效的实践教学,只有少数院校能很好地借助校企合作等实践平台开展学生实践活动。部分院校即便有一定的实践平台,但由于教师水平有限,缺乏很好的实践教学基础,所以实践教学流为形式。这些因素致使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知识而很难将知识转化为有效成果,导致多数学生眼高手低。
第三,重“灌输”轻“引导”。大多数教师的教学行为是完成知识“灌输”,他们认为学生能考高分就是教学效果好,而对学生是否已经理解、消化知识并不关注,对学生是否主动学习知识更是漠不关心。事实上,与“灌输”知识相比,良好的“引导”对学生的长远发展更有现实价值,学生学会一种思维方式或思考问题的方法远远胜过考出好成绩。
第四,教学的专业性不突出。首先是教学中,很多课程的教学知识泛泛而谈,深度不足,学生没有学到较深层次的知识。其次是专业课程所占的比例较低,大多数财经类院校专业课的学分比例只占毕业要求总学分的35%左右,有的甚至更低,学生很难学到系统的专业知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