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教育是国家培养工程技术人才的主要方式,而高等院校是工程教育主要的实施方,在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中肩负着重要的作用。随着新时期工程技术的巨大发展,对工程技术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能正确判断和解决存在的工程实际问题,具备设计、开发复杂工程技术系统的能力和跨学科的团队合作意识;养成终身学习的能力和习惯,以胜任不同工程领域的要求。
为提高我国工程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我国从2006年开始进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试点工作。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试点工作是教育部质量工程的重要内容,旨在进一步提高工程教育质量,促进我国工程教育与国际接轨,为国际间相互承认通过认证的专业及所授学历、学位开辟道路。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采用与美国ABET实质等效的原则,即强调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考查学生毕业时是否达到了标准中的10项能力。实践性教学环节对学生的工程能力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针对机械类专业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对实践性教学方法进行了一些探讨。
一、实践性教学过程及其重要性
实践性教学环节是指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根据人才培养需要设置的、本专业学生必修的教学环节,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亲身体验,自己动手完成的教学过程,包括金工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性教学不同于理论教学,它具有直观性、综合性和实践性,是培养学生工程实践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目前大多数在校学生当中,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设计轻工艺的错误思想,学生认为只要修完相关课程拿到学分能正常毕业就行。通过对毕业生的调查发现,很多理论基础知识扎实的学生,由于缺乏工程意识,欠缺工程实践能力,在其毕业后从事工艺设计工作中笑话百出,犯一些低级错误。据有关部门统计,在深圳地区,大学毕业生占到失业人口的20%,也就是5个失业人口中就有1个是大学毕业生;而与此同时技术工人却无一人失业。这说明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用人观念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只有专业知识而没有一定的工程实践能力是很难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在实践性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学生工程素质的培养,把学生培养成理论知识扎实、实践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二、丰富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工业领域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不断涌现,对传统的实践教学内容产生强大的冲击,因此,在教学内容设计上要体现当前技术的发展,不断丰富教学内容。同时,对于机械类专业学生,由于现代制造技术的发展,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不能满足人才培养的要求。更新实践性教学内容,减少相关课程基础理论的课堂讲解,通过工程实例的方式将其增加到实践性教学内容中。例如,《机床》课中的典型机械结构,可在课程设计环节让学生进行方案设计,以4~5个人为一小组,进行设计的合理性对比,改灌输式教学方式为过程性教学方式;《机械制造工艺学》中典型零件工艺规程编制方法内容,可在工艺课程设计中进行;《机械制造基础》课中的热冷加工方法等内容,移植到实践性教学过程中,现场教学方式的进行,将空洞的理论教学转化为实际工程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对整个制造工艺过程有个较完整的认识。长期以来,实践性教学方式缺乏“三新”(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内容,不能给学生建立起现代化机械制造系统的完整概念。因此在实践性教学内容上,应结合机械工程学科当前的发展现状,增加一些新的现代制造技术,比如将数控加工技术、复合加工技术、新型陶瓷材料加工等新工艺、新材料加入教学内容中,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使所培养的人才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