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顺应论是比利时语用学家维索尔伦于1999年在其著作《语言学新解》中提出的,该理论认为,使用语言的过程,也就是选择语言结构与语言策略的过程,在选择过程中,语言的顺应性、变异性与协商性是最基本的三个特点。其中,顺应性即人们为达到交际目的而对语言策略的选择,变异性即人们所要达到的交际目的,而协商性则是指人们在选择语言时应在一定范围内弹性地进行选择,而非机械进行,三者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维索尔伦便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顺应理论”。以下即在“顺应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文学作品中人物语言的选择策略。
一.语言顺应论的内涵
维索尔伦的语言顺应论有四个方面的内涵:(1)语境关系顺应,即语言的使用应符合语境因素的需要;(2)语言结构顺应,即语言的使用要符合语言的内部结构原则;(3)顺应性的动态,即语言的选择应根据不同的语境进行灵活的变化与更改;(4)顺应中的意识凸显,即交际双方应对语言的选择有意识上的控制。
维索尔伦认为,语言的选择应是与语境相互顺应的,而语境又可分为语言语境与交际语境两方面:语言语境是指上下文的关系,如语言的连贯、语言顺序、语段关系等;而交际语境则包括物质世界(如气候、地理位置等要素)、社会文化世界(社会习俗、基本国情等要素)、心理世界(如价值观、心理情感等要素)。语境并非是交际双方在会话之前预定的,二是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根据需要选择的,随着交际过程的发展而变化。
从本质上说,语言顺应论体现了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选择语言的策略,而语言的选择又必然会与语境相联系,只有根据语境需求选择正确的语言策略,才能达到预期的交际目的。
以下以文学作品《红楼梦》为例,从交际语境的三个方面(即物质世界的影响、社会文化世界的影响与心理世界的影响)分析了文学作品中人物语言的选择策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