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是村上春树小说的主题之一,凝聚了村上本人的思想观念,反映了村上的死亡观和生命意识。在《挪威的森林》中,村上春树营造了一个现实与非现实相混杂的艺术世界,塑造了诸多走向死亡的人物和死亡意象,死亡恰恰体现了村上的创作理念,反映了村上融合日本传统死亡观和西方存在主义哲学的死亡观。美国学者杰·鲁宾在《倾听村上春树的艺术世界》中提到:“他(村上春树)处理的都是那些根本性的问题——生与死的意义、真实的本质、对时间的感觉与记忆及物质世界的关系、寻找身份和认同、爱之意义。”[2]关于村上小说中死亡意象形成的原因,本文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日本传统死亡观的影响
死亡文化是日本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从古至今,日本的文化里无不充斥着死亡的气息,日本人对待死亡有种奇特的心理态度,看起来不惧怕死亡,敢于追求死亡,甚至有些向往死亡,这不仅在诸多文学作品中有所反映,也可以从二战中日本人对待死亡的态度中看出来。被誉为现代日本学鼻祖的书籍《菊与刀》中曾经这样描述日本士兵:“日本士兵被教导说,死亡本身就是精神的胜利。”[3]对于日本士兵而言,死亡的意义大于生存。而事实上,在日本传统文化中,对死亡以及死亡之美的追求和向往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由此可见,日本人具有死亡精神,日本人
日本人对死亡似乎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在某种程度上说是对死亡的浪漫化。东山魁夷认为,在日本人的观念中,普遍认为世上的一切都是转瞬即逝的。无常,也就是变化、生死轮回,正是生命的姿态,它存在于大多数日本人的心灵深处。日本人特别钟情于三日即落的樱花,这充分反映了日本人的审美观和死亡观。岑朗天的《村上春树与后虚无年代》提到:“日本传统对死亡的看法,是众所周知的樱花哲学——生命在他/她最灿烂的时候消逝,可达致凄美的最高境界。因此,人甚至可主动造就它的出现,在生命高点自杀。这高点不一定是审美和俗世的成就标准,往往为了全义守节,坚持理想不被同化,或忠于所信所爱,生命也算是处于高位,如此,死反而是生命意义的完成。”[4]
如《挪威的森林》中,众多人物的死亡中,只有绿子的父亲是死于癌症的,其他的人物,如木月、直子、直子的姐姐以及初美,无一不是在最灿烂的年华以自杀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如此多的死亡,作者依次写来,却始终没有对自杀本身进行正面或直接描写,永远都是以一种冷静客观的态度去看待。关于自杀的原因,作者也避而不谈。此处恰恰体现了村上观念中传统的樱花哲学,使生命在最灿烂的时候消逝,更加彰显死亡之凄美哀婉。
从小在日本长大的村上春树,自然而然地具备日本人的传统情感和传统观念。而日本人普遍认为认为,除了我们所生活的世界即此在世界之外还有另一个世界,即彼岸世界。彼岸世界,只是与我们现实生活的世界完全相反而已。因此,在葬礼上,日本人往往将碗打碎,才能让死者在另一个世界用上完整的碗。
不仅如此,日本学者梅原猛认为,一切生物都有灵魂,死后的灵魂都会脱离肉体,去往彼世。还有就是,此在世界和彼岸世界是相通的,循环不止的。换句话说,灵魂在彼岸世界一段时间后,还会回到此在的现实世界中来。正如《挪威的森林》中,“阿美寮”便体现了现世和彼世是相互联系的。“阿美寮”虽然被描绘成一个“世外桃源”,但是其散发出来的死亡气息却依然浓厚。“阿美寮”在很大程度上是生与死的交界地带,生活在其中的人自此切断与外界的联系,相当于进入彼岸世界,即一定意义上的“死亡”状态,如直子一般,不肯脱离这个“幽禁之地”,便如作茧自缚;但是若一旦肯主动离开“阿美寮”,重新踏入现世世界,如玲子一般,即可获得重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