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论文中心 > 中西文化 >

文艺复兴时期绘画观念的转变历程

时间:2016-05-06 09:47 点击:
[摘要]《艺术的故事》堪称西方艺术史上的圣经,它概括地叙述了从最早的洞窟绘画到当今的实验艺术的发展历程。本文主要从14世纪到16世纪末期这一阶段解读艺术是怎样从一个不成熟的阶段发展到黄金时期以至于到后来的样式主义,从而是怎样体现整个艺术发展史不
  [摘要]《艺术的故事》堪称西方艺术史上的圣经,它概括地叙述了从最早的洞窟绘画到当今的实验艺术的发展历程。本文主要从14世纪到16世纪末期这一阶段解读艺术是怎样从一个不成熟的阶段发展到黄金时期以至于到后来的样式主义,从而是怎样体现“整个艺术发展史不是技术熟练程度的发展史,而是观念和要求的变化史”。。 
  [关键词]文艺复兴;绘画观念;透视;光线;构图;素描 
  一、透视的发现与运用 
  在希腊瓶画《辞行出征的战士》中,艺术家第一次把一只脚画成正面的样子,但谁也不知道这一原理遵循的是什么样的透视法则。到了中世纪后期乔托重新发现透视,但直到文艺复兴初期才被布鲁内莱斯基命名为透视法。从透视法的发现到被运用虽然经历了漫长的时间,但终究还是成为了艺术发展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此之前人们只是遵循一些古老的程式,然后用那些知识不断地变换方式或者添加一些新的元素组成画面,透视这一发现为人们带来了全新的体验。 
  马萨乔的《圣三位一体》,就是通过透视这一新技法达到的效果。安杰利科修士对其取得的效果并没有那么向往。但在15世纪后期的佛罗伦萨画家乌切罗的作品《圣罗马诺之战》中我们处处都能看到有关于透视法的运用,他对于新发现竟是如此着迷。我们知道在艺术的发展中必然会遇到一些问题,透视的发现在艺术领域必然会掀起一场大的风波,同时这也是对自然模仿的开始,但如果想要真实地模仿自然,在曼坦尼亚的观念中不仅要重视故事的内容含义,对于外界环境也应该有着严格的要求。 
  二、光线的作用 
  艺术创作本身具有很大的主观性,艺术家会在不同程度上联系实际融合自身的想法,由于艺术在不同时期发展的局限以及个人思想观念的差异,可能会导致一些不同的画面效果,对于乌切罗的不足之处是他没有学会用光线来修润由透视法带来的清晰的轮廓线,缺乏真实的生动感。但不乏有一些好的特质被表现出来,就像阿尔贝蒂所说:“艺术并不是遵循某个范本就能够学到的手艺,而是一种通过理解和掌握某种原理和规则方能取得进步的智性能力。”所以它的发展不能操之过急,处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社会背景下,我们也不知道艺术家在创作的过程中会受到哪些条件的制约,牵制着他的思想和画面的要求与变化。 
  马萨乔也曾运用透视力争真实地表现自然和人类的世界,在光的运用方面马萨乔虽是一位先驱,但却是弗兰切斯卡把光线的运用发挥到了极致。他的《君士坦丁大帝之梦》中的光线不仅能够修润僵硬的轮廓线,而且还能够增加黑夜的神秘感。光是大自然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如果想要像镜子一样真实地反映自然,光对于画面而言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阿尔贝蒂在其《论绘画》中也曾指出“为了使画面‘场景’在配有不同的形象的状况下达到栩栩如生的效果,画家必须掌握艺术的三个部分——轮廓、构图和受光。”艺术家的这项重大发现对于画面而言无疑是锦上添花。艺术的发展就是如此的奇妙,只要是合理的、存在的,不管经历多么漫长的岁月,最终它还是会以其该有的姿态出现在画面上。 
  三、构图 
  在中世纪时期,艺术家们还不懂得正确的素描法,他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布置画面。但到了文艺复兴这一时期要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种思想观念的改变至少会在某些方面造成艺术家的一些困扰,正是应证了贡布里希所说的“艺术家的手段、技巧固然能够发展,但是艺术本身却很难说是以科学发展的方式前进,某一方面的发现,都会在其他方面造成困难”。 
  波拉尤洛的作品《圣赛巴斯提安殉教》给我们的感觉未免过于僵硬,但若不是他大胆地尝试又怎能成就波提切利的成功。艺术家们就是这样一步步地摸索,在前人观念的基础上找出更好的解决新问题的方法来适应自身想要表现的画面,波提切利的作品《维纳斯的诞生》,整幅作品简直就是完美的典范。但纵观整个绘画的发展历史,前后相比较,在前人面前他是进步的,但与后人相比他又有着不足之处。我想这一连串的发展过程是否都有着它潜在的联系,从中去掉任何一个环节都会使艺术以另外的一种方式发展下去。早在公元前5世纪,波利克莱托斯对正确的人体比例就有了详细的描述,这种技术的熟练程度到了15世纪应该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了,艺术家们若是对它有所触犯也只能说是为了达到画面理想的要求而进行的一种主观性的改变罢了。到了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们获得了自由,艺术家地位的变化就更加剧了这种思想的改变。 
  四、素描关系的表达 
  波提切利为了达到画面要求却不得不舍去素描的正确性,但达·芬奇却证明了在不失去任何比例和素描关系时同样能够达到画面和谐的要求,他的创世之作《最后的晚餐》就是其有力的证明。透视的运用与表达,无不体现出其高超的艺术创作能力,整个画面给人一种轻松自然的和谐平衡感,他成功地解决了波提切利的问题。但另外一些问题又出现了,15世纪的艺术家,他们的画面中人物表现的过于生硬,不像真实的人。其实在这一方面波提切利曾做过努力,但真正解决此问题的是达·芬奇“渐隐法”的发现,《蒙娜丽莎》就是对这一新方法运用的结果,以其神秘的微笑成为不朽之作。 
  一幅作品表面上看起来可能不费吹灰之力,但事实上,艺术家单纯的画面表现可能凝聚着他们深邃的思想和仔细的计划。我们看一看拉斐尔的《草地上的圣母》就会知道其原因所在,对圣母与圣婴位置的排列包括头部扭转的方向,不知道艺术家做过多少次的修改才确定了现在的位置,回过头看看这幅画,我们是不是觉得现在的位置恰到好处呢?它让我们深切地体会到了艺术家们的良苦用心。另外拉斐尔所画的圣母都有意添加了一些理想的美,其艺术观念发生了转变。 
  五、艺术家思想观念的转变 
  在艺术的发展过程中,不同的时代绘画呈现出来的面貌都会有所不同,在同一个时期个别艺术家的观点也会出现不同,这就直接影响着艺术的发展方向。16世纪中期瓦萨里与多尔切之间曾经有过一场激烈的争论,辩论就是围绕16世纪的意大利绘画的两大传统——中部意大利和威尼斯孰优孰劣的问题展开的。其中威尼斯画派是以画家乔尔乔内和提香为代表的绘画形式,他们借鉴了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的绘画特色,在色彩上进行了大胆创新,这种画法使得整个画面更加明亮,赋予了节奏的变化,所以在文艺复兴盛期之后对画面的整体要求就是在整个画面中光与色彩的变化。 
  在整个欧洲艺术发展中文艺复兴时期可谓是最繁荣的一次,贯穿着整个艺术发展的全过程,为后来的艺术发展提供了科学的方法以及理论指导。到了16世纪后期,人们都认为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师们已经把艺术发展到了不可逾越的高度,认为没有了前进的可能。所以一些人就开始追求大师们的样子,搞一些矫揉造作的奇特风格,这就是瓦萨里所担心的艺术发展的“衰老”过程。这些过程也多半源于艺术家本身,内心已经形成了无法超越的概念,不敢进行大胆的尝试。但过了几个世纪以后不还是出现了19世纪法国艺术的繁荣时期吗? 
  结语 
  艺术的发展规律有其自律性、他律性,但革新却是艺术发展的必然规律,至于会有怎样的发展还要得益于时代的要求,还有艺术家思想观念的转变,不是我们学会了所有的绘画技巧和绘画方法就能够取得完美的艺术品,笔者认为就当今艺术发展的形态来看它需要的是一种思想的存在,需要的是这幅作品的意义之所在,还有它对于这个时代做出了怎样的反应。这些都存在于艺术家的思想与观念的转变之中,整个艺术的发展就是围绕着这样的变化继承与革新着。 

   论文榜(www.zglwb.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代理,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栏目列表
联系方式
推荐内容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6119-6312
微信号咨询:
18961196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