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白石画的虾,如果和真虾相比显得更美、更有力度、与生命力。虾的头,须和足等细节都经画家的提炼和取舍,对虾的眼睛和钳加以夸张。画家经过自己的主张和长期的观察,按照美的要求,把生活中的虾变成了艺术形象,它离不开对对象的特征观察,但由于画家的夸张和取舍,使观察者对虾的生动活泼的印象更加强烈,达到身心愉悦的感受。⑥他写道:“善写意者,专言其神;写生者,只重其形。要写生而后写意,写意后而后复写生,自我能形神俱见,非偶然所得也”。这才是大师的“似与不似”的真髓。 二、《墨虾图》体现出主观与客观统一的美学创作原则 郭沫若说:“艺术家不应当做自然的孙子,也不应该做自然的儿子,是应该做自然的老子。”这说明艺术创作需要主观和客观的统一。从生活到意象的孕育,把艺术家的思想感情融入到形象中去。另一方面,艺术家在表现形象需要高超的技艺,通过技巧使完美的艺术形式和深刻的内容统一起来,“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我”。画家的创新,是在生活、传统的基础上加以发掘、创作,中国画运用抽象,是在生活中进行概括提炼,并通过作者审美情趣,加以发挥、表现,从而使作品,既有多样的风格,又体现出自己的个性和尊严。 美只能是肯定人的进步理想的生活形象,才是美的。艺术美也只能肯定了人的自由创作、人的目的、人的力量、人的智慧,这样才能实现。人在艺术作品中感到自由创造的喜悦,达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典型化的过程是概括化和个性化同时进行,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相互溶合一体,才能达到传神的艺术作品。艺术作品才拥有意境。 郑板桥画竹时说:“胸中竹非眼中之竹,手中之竹非胸中之竹。”可见他把胸中之竹、眼中之竹、手中之竹分别表现为主观感情、客观实在、创作形象,表现出胸中之竹“顺手画来的意境”。白石画虾时,意境中包含着精湛的艺术与技巧。借虾的活泼形象表现出自己在自然面前所产生的愉快心境,使画面流露出一种生活情趣。表现生命的律动。作品既不是特定时空中客观事物一成不变的简单再现,也非胡乱拼凑的主观随意发挥,而是客观世界与主观情思交融后构成的超越自然意象的艺术之境。这种境界默契着客观自然法则,其描绘的景物也真实到“可游可居”超脱于现实的极其完美的主观世界。 三、《墨虾图》体现“气韵生动”的美学准则 “气韵生动”,是绘画创作追求的最高目标,最高的境界。气韵,就是宇宙中鼓动万物的“气”的节奏、和谐。绘画有气韵,就能给欣赏者一种音乐感。“气韵”二字,“气者,心随笔运,取像不惑。韵者,隐迹之形,备遗不俗。”这就是说,艺术家要把握对象的精神实质,取出对象的要点,同时,在创造形象时要隐去自己的笔迹,不使欣赏者看出自己的技巧。这样把自我溶化在对象里,突出对象的有代表性的方面,就成功为典型的形象了。② 墨虾图在笔墨技法上,老人充分地掌握了墨分五色的传统水墨功能,用淡墨事头部,次淡墨画身躯和尾部,用线条勾画是须和附肢,随后又用浓墨色互相交融,浓淡相间,有层次,有节奏,达到墨沉淋漓,气韵生动的审美趣味。画者在图中不画水,但却有水流动的感觉,明境如水晶的世界。这种意境,气韵而生动,传神而有韵味,唤起了欣赏者的想象,带给人们以美的享受。 画家还注意到形与形之间,形与神之间,通贯于气。有了气,就有了自然机趣,就活了,有神了。所谓“凡象皆气”,“气韵生动”也就是这个道理。他无论表现什么,都是作为有生气的,整体的来观察,作为对生活情趣的概括。于是即使寥寥几笔写意或一片泼墨,都贯注以形写神的表现。③ 四、体现出画境中“空白”的美学意味 空白是中国画的“画底”。万象从空虚中来,向空虚中去。所以纸上的空白是中国画真正的画底。这空白喻示着无限的空间,万象如同涵泳的无尽的虚空里。齐白石大师作画,平生最为注重画面的布白,形成虚实对比。他甚至把布白也纳入构思的范围之内,认为这也应该是具有艺术美的,要给人有一种虚静、愉悦的感受。艺术家创造的形象是“实”,引起我们想象是“虚”,由形象产生的意象境界就是虚实的结合。一个艺术品,没有欣赏者的想象力的活跃,是死的,没有生命的。一张画使你神游,神游就是“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