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4)05-0046-02
一、引 言
2013年10月23日,新快报的头版在微博、微信、论坛等网络平台疯传,头版上“请放人”三个字占据了约1/4版面的大小,黑体粗字,无比醒目。原是报社记者陈永洲报道了中联重科财务问题,因涉嫌损害商业信誉罪被长沙警方跨省抓走了。一时间舆论哗然。10月24日,《新快报》头版“再请放人”,10月25日,中国记协也发布声明表示会对事件继续高度关注。就在舆论高涨之时,10月26日早晨,央视播出了长达9分钟的《新快报记者陈永洲被刑拘 受人指使收人钱财 发表失实报道》的报道。在这篇电视新闻报道中,陈永洲亲口承认自己在向香港证监会、香港联交所和中国证监会实名举报中联重科后收受了50万元,而那些连续发表在《新快报》上的负面报道只有一篇半是自采,其余都是别人写好了之后交给他,陈永洲只核对了数据便交给同事发表了。这颗重磅炸弹将不少中国媒体人从梦中惊醒,舆论的方向也急剧转变。网友们嘲讽“新快报的两根穷骨头一根25万”,有人质问“报社承诺若发现新证据向警方脱帽致敬、赔偿到关门的话还算数么?”10月27日,新快报在头版就“陈永洲”事件刊登致歉声明。
央视的报道虽然改变了舆论的方向,扭转了事态的格局,但仍然不可忽略的是央视这篇报道本身的问题。本文将以央视10月26日《朝闻天下》对“陈永洲”事件的报道为例,谈一谈新闻专业主义视角下的电视新闻报道。
二、有关新闻专业主义
新闻专业主义源自西方,是资本主义自由竞争经济时代的产物,也是西方自由、民主政治环境中媒介调整其与政党、公众、经济利益团体间复杂关系的权杖[1]。专业,是在职业分工的基础上产生的,有特定内涵,并且意义远远大于简单的职业分工。而主义,就在于他代表了一种理念或完整体系的思想和信念。新闻专业主义是对新闻客观性的信念,其核心理念,一是客观新闻学,二是新闻媒介和新闻工作者的独立地位和独特作用[2]。新闻专业主义是新闻媒介摆脱外界干涉,摆脱来自政府、广告商甚至公众的干涉;新闻媒介为实现“公众的知晓权”服务;新闻媒介探求真理,反映真理;新闻媒介客观公正地报道事实[3]。
新闻专业主义在中国本土也得到了学者与新闻从业人员的推崇。中国新闻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契合新闻专业主义的理念,包括反对“假、大、空”,以事实说话;强调贴近生活,提高媒体的服务性;反对“有偿新闻”,提倡新闻业的职业伦理;呼唤“舆论监督”;采编和经营分开管理等等[4]。在新时期,国家对新闻行业也提出了要求。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到:“发展新型新闻传播业态,提高新闻传媒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增强新闻传媒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可以足见“专业化”仍是新闻界一项很重要的议题。
电视新闻是新闻的一种,具有新闻的共性,是凭借电视媒介传播的新闻。电视新闻把事物的本来面目通过用图像、音响、字幕、解说等多种符号传递给观众,具有直观性、复合性、形象性突出,穿透力极强等特点。这也是电视新闻与其他新闻的根本区别。电视新闻作为受众获取新闻的主要来源之一,也应当对受众负责,遵守新闻专业主义这一基本规范,做到客观、公正、全面、理性。
三、电视新闻采访与消息来源
央视对“陈永洲”事件的报道是否做到了客观、公正、全面、理性?这是值得我们关注的。可以说在“陈永洲”事件的报道上,央视有意无意地扮演了“终结者”的角色,一上场便将前几天的纸媒、新媒体统统打败,逆转了舆论。陈永洲“低头认错”了,原本关于异地抓捕,关于犯罪主体,关于媒体权力的声音也小了起来,反而讨论起记者的素养等话题。
客观、真实是电视新闻最为基础的原则,近年来不少电视台为了夺人眼球,提高收视率,不惜弄虚作假,甚至凭空捏造。从电视画面上来看,采访是在长沙看守所里进行的,对话双方是长沙警方和陈永洲,也有可能有央视记者和陈永洲。央视采访的当天刚好是长沙看守所审问陈永洲的那一天,笔者认为情况有三种。一是巧合,央视来采访的时候刚好长沙警方在审讯;二是长沙警方在采访前向央视发出邀请,等到央视来再审讯;三是央视来了,可已经审讯过,于是长沙警方和陈永洲又进行了一次审讯,也就是说—论文检测—摆拍。客观的记录还是场景再现的摆拍?我们当然不愿以最坏的设想来揣测央视当时的做法,但在新闻专业主义的框架下,是应当否定此种做法的。摆拍是是摄影师根据自己的设想,创设一定的环境,设计一定的情节,让被拍摄者表演,最后由摄影师拍摄完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摄影师往往会充当导演的角色。可见摆拍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事前的计划性和采访中的干预性,这与客观的原则背道而驰。再看央视对于“陈永洲”事件报道的消息来源。分析报道至少可以罗列出的消息来源有:长沙警方、陈永洲、中联重科董事会秘书、中联重科副总裁。消息源分同质消息源、异质消息源,按此分类,央视此篇报道的消息源显而易见,除了陈永洲本人之外,都是同质消息源(甚至可以说陈永洲也是同质消息源,他否定了自己,印证了对立方的观点)。看守所不是法庭,陈永洲是在何种情况之下说的我们无从得知,除了他本人的叙述,我们理应听到多方的声音。同质消息源的弊端在于片面,观点相互佐证进而有可能造成混淆受众视听或不接近真实。相反的,选择异质消息源就可以平衡各方因素,尽可能地接近事实。就笔者看来,央视是可以采访律师、新快报报社、中国记协、三一重工等,如此来平衡消息源。
电视新闻如何做到全面?笔者认为一是采访得要全面,即消息来源要全面平衡,二是展现得要全面,这也是与前者紧密相连的。央视报道的导语部分,主持人介绍道“近日,《新快报》记者陈永洲因涉嫌损害商业信誉罪被长沙警方依法刑事拘留的消息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之后,报道便介绍事件背景、事件发展、陈永洲的自白,却不再提及“社会各界”如何“广泛关注”。舆论尤其是网络舆论之于“陈永洲”事件本身就是“陈永洲”事件的关键组成部分,央视避之不谈,有避重就轻之嫌。如果央视报道可以提及到社会各界人士的看法,网络各方的意见,这样做来不仅是采访得全面了,也是给受众提供了不同的视角看待问题,展示得全面了。
四、电视新闻的叙事方法和画面语言
通过文字传播的新闻是一维的、平面的,而通过声画等传播的电视新闻则给人以立体、直观、真实的感觉。相较于文字,人们往往更倾向于相信画面,也就是网友们常说的“有图有真相”,那么电视新闻是不是就比其他新闻更易遵守新闻专业主义呢?电视新闻传播虽然在其外在形式上显得极其简洁和直观,但在其内在机制上却更为巧妙、隐蔽和复杂[5]。笔者注意到了电视新闻的叙事方法和画面语言。
电视新闻的叙事与新闻制作时的剪辑是分不开的。通过剪辑,电视新闻中的元素被重组,赋予了新的意义。一些镜头呈现的也不只是画面,还包含画面语言的潜台词和暗示。央视对于“陈永洲”事件的报道虽然逆转了舆论的大方向,但不少人仍认为央视进行了“媒介审判”,产生这样的观点也与这篇电视新闻的叙事方法和画面语言有关。作为一种叙事文本,一篇电视新闻的内在结构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 即由材料、视点和空白组成的从外入内的有序排列[6]。材料主要包括客观存在的新闻事实和相关的背景环境,即央视报道中展现的陈永洲的坦白、中联重科股票停牌等。视点是人与材料之间的视觉关系,比如观察的方位和聚焦的强度。央视在“陈永洲”事件的报道中对于陈永洲受贿的聚焦强度就强于陈永洲所写文章的真实性、长沙警方的权力等。空白则是电视新闻报道中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联性和接合位置。通过剪辑电视新闻呈现出制作者所希望呈现的样子,把强化了的两组主导性结构:突前与背景,主题与视野相互转化,实现三个层次之间的彼此贯通,进而完成主题的建构与塑造[5]。
电视画面也是一种语言,在电视新闻中画面语言尤其值得注意。一方面,新闻工作者可以利用画面语言传达一些隐性信息,另一方面,如果新闻工作者没有及时发现画面的不当使用,就会造成受众的误解,新闻也会因此不客观、公正。在央视的报道中,陈永洲的形象是剃着光头,穿着囚服的。这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媒介审判”了,此时陈永洲尚未成为犯罪嫌疑人,但画面传达和暗示的信息就是陈是罪犯。此外,报道中竟6次对陈永洲的手和手铐进行特写,也有可能加深受众的这种判断或潜意识。
五、结 语
从某种角度来看,央视对于“陈永洲”事件的报道可以说是成功的:它成功地发挥了党的喉舌的作用,维护了警方的正面形象;成功地逆转了舆论方向,改变了原本的舆论场。但从新闻专业主义来看,央视的报道不能说是成功的,它确实存在着不少问题。作为主流媒体,央视应当扛一面大旗,恪守新闻专业主义,在商业、政治等因素之间找到平衡的支点,力求客观、真实、公正、理性、全面。电视新闻从业者要牢记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在电视新闻的制作中注意消息来源、新闻叙事等问题,遵循新闻专业主义最基本的规范,推动新闻业的专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候迎忠,赵志明.西方新闻专业主义初探[J].当代传播,2003(4).
2 郭镇之.舆论监督与西方新闻工作者的专业主义[J].国际新闻界,1999(5).
3 (美)赫伯特·阿特休尔.权力的媒介[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4 陆哗.成名的想象: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新闻从业者的专业主义话语构建[J].新闻学研究,2002(71).
5 张军华,王晓勇.电视新闻叙事的视角转换与主题建构[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5(3).
6 张军华.试论电视新闻的文本结构特征[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04(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