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加大专项资金投入力度,积极建设农村公共娱乐场所 提高农民生活应包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两方面。在物质生活总体水平达到小康以后,政府要把提高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放到重要的议事日程上来,研究群众的文化需要,更加重视农村的群众文化工作。要将专项资金大力投入到建设农村群众文化活动场所中去,努力搞好农村群众文化娱乐场所建设,尽量做到村村有广场,寨寨有活动。让群众文化队伍想玩、能玩、有地方玩。只有这样,才能让老百姓真正的既享受到物质生活,又享受到精神生活。从而让群众文化队伍有活动的空间,有发展的平台。 2.加强对农村群众文化领军人才的基础培训 要发展一个群体,首先得有优秀的领军人才。俗话说:没有优秀领袖的团队,永远都没有发展。而对农村群众文化领军人才的培训不只是单纯的专业技能的培训,还有理论水平方面的培训。只有具备相当高的理论水平,才能站得高,看得远;只有具备更加强悍的专业技能才能更好地去辅导和帮助别人。而这类领军人才往往躲藏在各乡镇校园的教师群体中,我们应该特别重视对这类人才的培养,要多给予他们参加培训学习的机会,鼓励他们一边从事教育活动,一边积极投身到群众文化的建设和发展中去。让他们带动更多的人参与到群众文化活动中来。这样,不仅可以壮大群众文化队伍,而且还有利于提升群众文化队伍的文化素质。 3.贴近群众,把群众想要的文化送到农村去 开展农村群众文化活动的目的是什么?那就是丰富广大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不断满足他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在活动的过程中,我们应紧扣这一目的,有的放矢地进行;应知道农民朋友在想什么,需要什么,要从他们最关心的地方入手开展文化活动。既要送文艺、影视和图书,又要送时事政策、法律知识、科技信息、实用技术、文明生活、医疗保健、体育健身等。做到农民喜爱什么送什么,农民需要什么送什么,把文化送到农民的“心坎上”。送文化形式也要改变过去的单一性,既要集中送,又要分散送;既要大部队送,也要小分队送;既要文艺科技卫生一起送,也可以单项送,为农民提供优质的文化服务。此外,还要把文化送到最基层的农村,让更多的农民朋友有机会享受文化大餐。 4.转变意识,建立农村群众文化自我发展的有效机制 “农民是农村文化的最终塑造者”,人民群众才是群众文化活动的主体。群众文化工作开展的成败取决于群众是否积极参与。只有人民群众拥有积极的参与意识,并发挥主人翁意识,充分表现出自我发展的能力,才能确保群众文化活动的成功。同样,只有人民群众在文化活动方面拥有自我“造血”功能和自我发展能力,才能使群众文化活动永葆青春。要建立“种”的机制。要建立一个管理规范,运转有序的“种”文化机制。各级党委、政府对乡镇宣传文化活动中心要给予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建立激励机制,积极扶持农民群众自发组织的文化组织和活动形式,努力使农村文化向最基层的农户和农民个体延伸,使农民成为文化建设的主体,使广大农民既是文化服务的对象,又是文化建设的积极参与者。只有把农村文化建设变成农民自觉追求的行为,农民群众参与农村文化建设有很高的积极性,农村文化建设才可能充满生机与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