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课程设置特色 1.部分课程开进俱乐部 为了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同时也为了提高课程建设的水平和质量,体育学院聘请健身俱乐部的CEO对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学生讲授《销售管理与实践》与《体适能理论与实践》两门课程,同时,还将团课操、搏击操等技术性项目安排在俱乐部,请俱乐部著名私教进行授课。 2.与其他院系合作开设课程 为了充分利用其他院系、不同专业的优势和资源,加强体育学院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学生的素质教育,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体育学院与音乐学院合作,联合开设了国际标准舞(体育舞蹈)课程,在探索人才联合培养和创新培养模式上迈上了新的一步。实现了学科交叉,资源共享,共同培养。 3.另辟蹊径,开设特色课程 作为一所地方性的新升本科院校,与其他体育院校和综合性院校的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相比,石家庄学院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不具有优势,因此如何扬长避短,开设一些受欢迎程度高、国内开设院校少,而又非常具有观赏性和参与性的体育项目就成为学院发展的关键突破口。2013年体育学院引进了上海体育学院的花样跳绳项目,目的是为了错位发展,形成特色,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经过短时间的培训和训练后,该运动队已初具规模,小有名气,形成了一定的社会影响力。 4.加大实践环节课程建设 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更早、更多地接触社会,使学生毕业后能够迅速融入社会,体育学院社会体育专业开设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实践环节课程,包括专题调研、俱乐部系列短期实践、各专项技术课技能大赛、社区体育调查、校内外体育赛事执裁等等。通过这些实践课程,学生一方面提高了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也在实践操作中发现了自己理论学习上的不足,进而更加明确了学习的方向,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五)教师培养与管理模式特色 教师队伍建设是专业建设的关键因素。体育学院重视专任教师,尤其是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和管理,实施青年导师制,积极开展“传帮带”活动,鼓励青年教师向老教师学习和请教,要求老教师在教学和科研方面对青年教师予以指导和引领。同时鼓励中青年教师到企事业单位中挂职锻炼。同时,注重加强与体育企业的联系与合作,整合校内外资源,优化教师年龄、职称、学历结构。积极支持青年教师去国内外高等院校进修,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 参考文献: [1]王瑛,王枫.发挥自然资源优势构建西部特色社会体育专业[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8,28(4):30-33 [2]舒宗礼,夏贵霞,杨斌等.社会体育专业特色建设探索—以湖南城市学院社会体育专业为例[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36(2):115-119 作者简介: 赵德勋(1981~),男,讲师,博士,研究方向:社会体育与体育管理。 基金项目:2013年度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项目(13060178);石家庄学院2012年教学改革研究课题(JGXM—201207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