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增长,大多数人群已摆脱了贫困,但仍然存在一定数量的弱势群体家庭,比如贫困家庭、病残家庭、单亲家庭和孤儿家庭等。来自这些家庭的大学生在价值观、日常生活、人际交往和个人心理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从弱势群体和人格的内涵出发,通过对弱势群体家庭大学生的现状及人格表征进行分析,提出弱势群体家庭对大学生人格负面影响的基本对策,以期给大家提供一些建议。 关键词:弱势群体家庭;人格影响;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C91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6-0053-03 一、研究弱势群体家庭对大学生人格形成的负面影响的意义 大部分来自弱势群体家庭的大学生构成高校弱势群体的一部分。弱势群体的出现原因是多方面的,既与当前社会变化、市场经济带来的压力冲击有关,也与社会、家庭、学校对考试升学率的片面重视及有关教育体制政策的不合理密不可分,而家庭的原因比如家庭经济困难,家庭教育不当等等对他们身心的影响很大,是直接的,是潜移默化的,是长期的。 弱势群体产生的一些心理失衡如果不能及时得到疏导和表达,就会产生一种极端的价值观念。马加爵事件虽然过去很久,但给人们留下了长久的思考,特别是我们思想政治教育者更应该在工作中做出深刻的反思。这种非正常的途径和方式如果以爆发式的表达,势必会影响到社会的和谐和稳定。从这个意义上讲,正确了解和把握现实生活中出现的各种弱势群体心理问题是基础,积极处理好影响弱势群体心理健康的家庭问题对构建和谐校园、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二、弱势群体家庭特征 弱势群体家庭的生活情况和生活方式对大学生在校受教育程度有较大的影响。弱势群体家庭生活水平较低,大部分用于食品消费,日常消费能省就省。由于收入低他们的住房面积小,环境差,对子女教育经费不足,甚至有些孩子辍学,给社会带来了很大的负担。弱势群体家庭有的家庭成员身体不好,由于贫困有病后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使得病情加重或丧失劳动能力,使家庭变得更加贫困。这种经济上的弱势使弱势群体变得更加脆弱,一旦遭遇疾病或遭到其他灾害,他们很难具有足够的承受能力。同时弱势群体家庭在社会体系中处于底层,他们的政治生活影响力低,较少地参与社会政治活动,因此,弱势群体仅仅依靠自身的力量很难或很难迅速摆脱自身的困境,解决自己的问题,必须依靠社会力量制定更加公正的社会政策,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保护弱势群体的权利,维护弱势群体的利益。 三、弱势群体家庭大学生的现状 (一)经济困难 这些大学生来自偏远农村或山区,家里兄弟姐妹多而且多人在上学,或父母下岗无固定工作,或单亲家庭无固定经济来源等,他们不得不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各种勤工俭学活动,同时也偶尔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二)心理贫困而自我调节能力差 弱势群体家庭大学生为了改变现状都具有自立自强、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而在心理上大部分都很脆弱、敏感,处于“贫困”状态。经济上的贫困使大学生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有时在同学关系上处理的不那么融洽,存在一点惧怕和回避心理,久而久之他们的内心就感到孤独无助,同时心情会伴随一种莫名的烦躁和敏感,长此以往就会钻牛角尖,对事物抱有极端的想法和观点,严重影响其心理健康。 (三)人际交往不良 由于弱势群体家庭大学生存在巨大的经济压力,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处于被动地位,生活处于自我封闭或半封闭状态,不善于沟通,不能被他人或集体接受,性格变得孤僻,经常独来独往,情感体验多为抑郁、冷漠等感受。 (四)学习和技能处于弱势
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就业形势很严峻,有些学生失去了目标,认为学习好坏没有太大的区别,毕业一样都就业难。同时有些学生家长本身受教育程度低,不能给学生以正确的指导都有可能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还有的家长对学生的学习漠不关心,使学生缺乏进取心。有的学生不能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自主学习能力不强,从而导致学习成绩落后,又不能及时调整心态而自甘堕落。在各种能力上处于弱势是由于大多数家庭只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忽略了对其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加上有的学校对学生人文精神、人际交往和就业竞争力培养缺乏平台和氛围,特别是有的学生没有明显的特长,大学期间又很少涉猎其他知识,知识面窄,心理素质差,自制力和承受力差,意志薄弱,对与专业无关的活动缺乏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放弃了锻炼和培养自己多方面才能的机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