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精湛绝妙的玉器制作
兴隆洼文化玉器以小型器类为主,主要种类有玦、匕形器、弯条形器、管、斧、锛、凿等。其中玉玦出土数量最多,选材和加工均比较讲究,是兴隆洼文化玉器的典型器类之一。兴隆洼遗址出土的玉玦饰成对出现,分置M117号墓主头骨的两侧,“距今八千年前玦饰作为耳环的事实,一锤定音。东亚地区最古老的玦饰,在中国东北一带‘千呼万唤始出来’。这不仅在东亚玉器历史上应浓圈密点,即使是世界人类用玉的历史,也是令人耳目一新”[17]。兴隆洼文化玉器的地位由此凸显。
从技术加工角度分析,兴隆洼文化玉器的制作具有以下几项重要意义:首先,在玉材选择方面,兴隆洼人已经初步具有鉴别玉材的能力;其次,雕刻手法追求自然,以简单、流畅的造型为美,仅以抛光手法来彰显玉器本身的质感和色彩;第三,钻孔技术发达。玉器质坚,钻孔已属不易,兴隆洼文化玉器又多以小见长,钻孔更是难上加难,兴隆洼玉器的钻孔还依器型的变化而有所变化。第四,环状玉玦、匕形器、弯条形器作为兴隆洼文化的典型器类,红山文化、夏下店下层文化时期均有类似型制出现,并由此扩展至中国东北其他地区、俄罗斯滨海地区、日本列岛和朝鲜半岛等地。作为中国迄今所知年代最早的典型玉器,探讨兴隆洼文化玉器起源成为其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兴隆洼玉器起源的重大意义如果用一句话来进行概括和总结,诚如邓聪所说:“兴隆洼文化玉器横空出世,足以媲美殷墟甲骨文发现,两者分别为中国真玉文化与文字滥觞,都具有象征性意义,又先后传播覆盖东亚广泛之范围,也同样为东亚传统文化之代表。”[18]
(四)匪夷所思的埋葬习俗
兴隆洼文化墓葬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居室葬,一种是室外葬。不论哪种形式的墓葬,墓穴均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随葬品不丰富,可能多为墓主人生前生产与生活用品及装饰品等。葬式多为仰身直肢葬,有少数为二次葬。居室葬本是一种古老而奇特的埋葬习俗,早在旧石器时代就已有之,但兴隆洼、兴隆沟两处遗址不仅出现了多个半地穴式房址内的居室墓,研究发现,并非所有氏族成员死后都能葬在房址内,且有的埋有居室葬的房屋仍被兴隆洼居民继续居住。白音长汗聚落内未发现居室葬,但在两区凭倚的山丘顶部,发现了两处同时期的墓地。墓葬分石板墓和土坑墓两种形式,石板墓顶部为椭圆形石圆圈,墓圹居于圈中。大部分土坑墓的地表也有积石。盆瓦窑聚落内,墓葬区分布在与遗址紧靠的山岗顶部,地表堆砌有石圆圈遗迹,在相连的3个山顶上都发现有类似的石圆圈。对其中一处石圆圈清理,发现单人土坑墓7座。查海聚落发现两种形式共存的墓葬形式。聚落的中心部位是一处空地,空地的东南部为墓葬区,西北部发现了龙形堆石和少量墓葬。仅1座居室葬,为小孩墓。墓葬的随葬器物不多,但有少数墓中随葬了少数中国最早的真玉器。这本已不同寻常,更为奇妙的是,兴隆洼文化二期的一座中心性房址F180内的M118号墓不仅是所有居室墓中规格最高的一座,且墓主人与一对完整的雌雄野猪合葬,是我国首例奇特的人猪合葬习俗。兴隆洼文化这两种奇特的葬俗具有鲜明的宗教意义,对辽西地区赵宝沟文化、红山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等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19]。
(五)农业技术的发展
兴隆沟遗址浮选样品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植物考古实验室进行鉴定和分析,发现黍和粟两个品种的谷物遗存[20]。在赤峰地区不同层次区域的分析中,都发现了兴隆洼文化遗址的分布表现出对河流两岸低平谷地以及其他适宜进行农业生产地带的关注,显然应与当时已经能够从事农业生产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21]。兴隆洼文化存在农业的证据已无可辩驳。兴隆洼文化在聚落建筑上投资巨大,也不可能仅用作临时或季节性的营地。定居与狩猎采集所需要的流动性本质上是矛盾的,所以从这个角度上说,兴隆洼文化必定有农业。但是从其工具组合构成上来看,除了石锄、石铲、石刀等农作工具外,还有骨镞、骨鱼镖、骨鱼钩等渔猎工具。一些房址内还发现过植物果核。狩猎与采集可能同样是重要的生计方式,此外还有细石叶——典型的有利于流动的石器工具。说明当时最可能采用的是一种混合着原始农业、狩猎与采集的多元生计方式[22]。多元的生计方式,使人们还保持着一定的流动性,发展储备(如居址中的窖穴)、扩大食谱(如捕鱼贝);与此同时,人们还强调人口,发展明确的文化区域,整体上体现出狩猎采集到食物生产的过渡性质,运用风险分担策略[23]。这种多元的分担风险的生计方式在后来的富河文化、赵宝沟文化、红山文化中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使它们的文化也呈现出了不同的面貌。
(六)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
从艺术角度看,兴隆洼文化有已能吹响天籁之音的骨笛[24],有不同质地、不同造型的人面牌饰。从信仰层面上看,兴隆洼文化有中国新石器时代最早的玉器,种类有锛、珠、玦和匕形器等,用于礼仪与装饰。白音长汗遗址房址内还出土过类似女神像的石雕人像。公共性的祭祀遗迹包括如白音长汗丘顶上的石圆圈、查海的石龙等。兴隆洼文化还有一些居室葬。类似的遗存在后来的红山文化中还可以见到。兴隆洼人也发展出一套追求自然的审美意识,他们对形式之美的理解表现在聚落的布局、陶器的纹饰、玉器的造型上;对艺术的追求通过对石、骨、泥土的改造表现出来,并向其后诸多文化的发展传递社会训导、族群认同、性别关系、乃至对于自然的认识[25]。
三、文化成就形成原因之探讨
兴隆洼文化的这些文化成就是兴隆洼先民们在与自然环境的斗争中逐步形成的。在其形成过程中,环境、文化与社会3种因素环环相扣,相互牵制却又彼此共生。
兴隆洼文化在全新世温暖而湿润的环境中产生发展起来,资源的丰富使其采取多元的生计手段以求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其文化的繁荣昌盛,开创了兴隆洼文化居民相对稳定的定居生活。稳定的定居生活使人口的数量得以增长,增长的人口数量要求环境为其提供更充足的食物来源。人口的增加要求自然界为其提供更充足的食物,伴随期间低温波动事件对自然环境的改变,兴隆洼先民可能会产生季节性的食物供应不足情况,也因此引发另觅食物的需求。相对较长的定居使得人们在采集过程中对一些植物的特性和生长期有所了解,森林、草原交错地带的这种异质生态复合环境、雨热同期的季风性气候、肥沃易耕的古土壤等等,都为兴隆洼文化农业的产生创造了条件。农业技术的加入又进一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并与环境形成特定的适应机制。兴隆洼文化在适应环境的选择下采取了多元的生计方式,这种生计方式维护了其经济的稳定,稳定、多元的经济生活使其文化在器物类型、居住模式、礼仪风俗、意识形态上都独具特色,从而形成一个独特的文化区域,造就了其有别于其他地域的文化成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