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版地理教材每节前都设计一个“探索活动”,突出探索性,力求有新意。教师应充分把握新教材特点,运用探究模式进行教学,防止“照本宣科”。针对同一节内容,教师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形式多样、内容新颖的探索活动,引导学生对本课内容进行思考与学习。如地理必修3第二章第一节“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可用不同形式引入探索。 一、模拟实验引入探索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有些问题单凭观察难以得出结论,尤其是客观条件不允许之时需要通过模拟实验进行探究。模拟实验是参照实际生活环境,通过图片、幻灯、录像、教学电影、电脑等手段模拟出各种环境要素,抽象概括地表达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并得出相关结论的过程。 【探索1】 第一组试验:同样的一场大雨落在A、B两种不同坡度的区域,两个区域都没有植被的保护,如图1。 ■ 第二组试验:同样的坡度、同样是暴雨倾盆,区域A是松散的泥沙,区域B是粘性较好的粘土,如图2。 ■ 第三组试验:同样坡度和土质的两个区域,A区域和风细雨,B区域暴雨倾盆,如图3。 ■ 第四组试验:坡度一样,地表土质都比较松散,都是暴雨倾盆,但是A区域地表植被繁茂,B区域地表植被相对稀疏,C区域地表植被已被破坏殆尽,如图4。 ■ 思考:简要分析以上四组模拟实验,思考每一组实验中哪一种情况下,水土流失更严重?总结影响水土流失的自然因素有哪些?并结合自然地理基本原理分析其影响机制。 水土流失这一生态破坏问题与多数学生日常生活距离较远,不易理解,通过设置这组模拟实验,结合自然地理基本原理的讲解,可有利于帮助学生更为深刻地理解水土流失的形成机制。教师设计教学探索活动时,要着眼于以比较、归纳的方式演示,让学生从个别案例的观察、多个案例的比较中展开思考,从而得出自己的结论,再与课本中的概念、原理对照比较。这种方式为学生提供了创造性思维的机会,容易带动学生思考、观察、分析并作出假设。 二、观察实验引入探索 观察实验相较于模拟实验更为直观,操作也更为具体。教师通过演示实验过程,展示地理现象,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并得出结论。同样是实验形式,真实实验型探索活动有更强的实践性、探索性和可操作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但在课堂上实际操作有一定困难,教师应注意指导和讲解。 【探索2】 地理小实验——做一做,想一想。 第1组实验:两个木板分别铺上同样厚度的粘土,其中一个在土层中插入水草,用花洒喷水。观察并记录同等降水条件下,植被覆盖率不同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第2组实验:两个木板分别铺上同样厚度的粘土和沙土,用花洒喷水,分别观察并记录同等降水条件下,土质不同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第3组实验:两个木板分别铺上同样厚度的沙土,调节木板倾斜角度,分别为15°和30°,用花洒喷水,分别观察并记录同等降水条件下,地形坡度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第4组实验:两个木板分别铺上同样厚度的沙土,用花洒喷水,但出水强度分别是一强一弱,时间一长一短,分别观察并记录土质、植被、地形相同的情况下,降水强度不同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实验用品:①木板一块,长约1米,宽约30公分,苔藓草皮一块,青苔一束,能覆盖木板即可;②水盆一个;③喷水壶一个(能调节出水强度),粘土和沙土若干克;④清水5千克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