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企业存在的在职优秀青年职工难留住,新人招入难,与社会上存在的“就业难”形成一场畸形的对峙局面。 原因分析 社会层面的因素。第一,各类学校和社会舆论对青年人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生观的教育、引导不够。历史经验已证明,正确的教育跟不上,其它的影响必会乘虚而入。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必然带来青年人思想的多元化,而社会教育、引导跟进不足。第二,当下社会对劳动的尊重、特别是对制造企业这个行业及劳动者的尊重缺乏。由于制造企业这个行业及职工的劳动在社会舆论中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家长不太支持子女去制造企业就业,青年本人受社会影响也不愿意沉到基层去实践。这与过去青年人能到制造企业就业感到荣耀形成强烈的反差。因此,造成一些制造企业优秀的技术、管理人员严重缺失,生产一线熟练操作青年职工更为失调。第三,各大中专院校、技工学校、职业高中和社会培训机构的专业设置与企业实际需求有些脱节,适应制造企业产业升级换代、产品结构调整、新技术应用的青年人才大幅降低。表现为一方面专业设置与国家经济结构调整、地方产业布局及转型对人才技能的需求不相适应,无法满足其生产实际及产业升级与创新需求。另一方面社会培训机构培训方式与内容更新较慢,与企业关联较低,缺乏针对性。第四,大中专院校、技校、职业高中这些教育部门对毕业生就业指导、引导不够。任由学生盲目攀比、从众择业,忽视了国家培养的目的和企业的需求。 制造企业本身的因素。第一,对青年职工政治思想关心不够。企业中各级党组织对青年职工的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生观教育培训、引导重视不够。重视技术、管理和经济效益较多,使得青年职工拜金思想较浓。第二,企业自身利益与青年职工利益摆布不平衡,偏重考虑了企业利益最大化。由于科技进步和装备水平的提升,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为了降低人工成本,用人相对较少,但人均工作强度加大,工作质量要求提高,而福利待遇降低,职工薪酬增加较少,与青年职工大幅增长的刚性生活需求:买房、结婚生子、赡养老人费用严重比例失调。第三,个人上升空间受限。随着企业科学管理水平的提升,都在大幅度提高劳动效率上作文章,大力缩减中、高层职位层次,职级和数量,大幅提高一线操作岗位劳动定额、计件标准,针对提升青年职工技能的培训投入较少,使得青年职工工作中上升发展受挤压或缺乏上升通道。第四,青年职工被尊重的权利缺失。负激励的加工作量、考核、扣罚较多,正激励的奖励少。青年职工的知情权、建议权、劳动保护权、休息权得不到充分保障。人文关怀、情感投入更是不足。第五,企业利益最大化与社会责任感淡化并存。比如女青年职工生育保护政策落实不到位等。 青年自身的因素。第一,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生观缺失。在全球经济化、信息网络化的今天,受社会大环境和西方人生观、价值观的冲击和影响,青年人思想更加活跃,人生观、价值观趋向多样化、立体化、多面性、波动性加大,心理也多呈现个性化、自我化、焦虑化、浮躁化,从而在择业、就业上则表现为思想迷茫,缺乏良好、务实、干一行爱一行、安心、踏实立业的心态。其次,择业标准自我化,以自我标准选择职业,缺乏实事求是的自我认知态度,考虑国家和企业利益、需求更少。很多年轻人(以独生子女为最多)选择职业时,不愿选择企业,特别是制造企业,惧怕艰苦,缺乏从零干起的精神,总是想一步登天,要求工作体面,薪水丰厚,从而盲目逃离现职或潜在的工作岗位,给自己的职业生涯留下很多遗撼。第三,一些年轻人利他行为渐弱。因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与国家、社会、企业需求错位,从而唯我独尊,过分重视索取,享受意识多,付出意识少,并且责任感淡化,进取心差,团队意识淡薄等,从而游离于职场内外之间。
由于制造企业缺乏吸引力,社会整体使青年人流向企业的舆论引导、政策落实等乏力,再加上青年人的理想信念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生观缺失,对物质需求的心态期望值过高,脱离企业现实,使青年人对未来职业规划与现实选择难以契合好,从而引发了青年梦想与企业梦想的错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