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论文中心 > 社科论文 >

高校人文社科科研绩效评价体系探讨

时间:2015-12-25 15:09 点击:
摘要:目前高校人文社科科研绩效评价主要依据论文发表的期刊等级和数量,以及科研经费、获奖项目的级别和数量。这样的科研绩效评价标准促使高校教师陷入论文和科研经费的误区中,淡忘了科研的目的和本质。高校人文社科科研绩效评价标准和方式应该是强化质量

  摘要:目前高校人文社科科研绩效评价主要依据论文发表的期刊等级和数量,以及科研经费、获奖项目的级别和数量。这样的科研绩效评价标准促使高校教师陷入论文和科研经费的误区中,淡忘了科研的目的和本质。高校人文社科科研绩效评价标准和方式应该是强化质量,淡化数量,学术自评自律,强调综合效益。

  关键词:高校人文社科;科研;绩效评价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许多高校逐渐将师资队伍和科研水平作为高校建设的重中之重。但是高校教师的科研特别是其中关于人文社科类教师的科研管理却脱离了学校整体发展的节奏。由于高校人文社科类教师的科研管理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存在着种种弊端,所以如何改进这些弊端,合理建设和完善科研绩效评价体系,是我们亟需处理的问题。

  一、人文社科类教师科研绩效评价体系的现状

  1.科研任务量指标与科研经费过分相关。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使高校越来越重视教学人员的科研水平。为了测评高校教师的科研能力,高校通过严格的科研管理,订立了以量化指标为中心的绩效考核体系,并将此视为科学管理的首要依据。此外,学校还会给下设的各学院订立科研经费的指标,层层下压,并看作年终奖惩、职称评选的关键因素。

  由于考核过于重视“量化”,数量的高低成了“硬指标”,这就让高校教师潜意识认为科研项目等级的高低和课题经费的多少成了科研能力代名词。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校教师往往以经费为导向,填写名目众多的项目申报书。科研任务,从某种意义上变成了经济任务,科研资金只要到手,任务就算完成。至于成果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他们并不关心,只要发上几篇论文能够顺利结题就可以了,这种思想有违学术研究的初衷。

  2.论文水平考核以发表期刊的等级为基准。人文社科科研评价不单单重视数量化,还过于重视形式化、表面化。在考核的过程中,往往不是根据成果的项目收益和社会影响力来评定,而是根据研究成果发表的刊物是不是核心刊物、有没有获得奖励来评定。这些年来还产生了盲目追求“核心期刊”的不良风气。而且“核心期刊”与职称评定挂钩,和高校的博士生学位授予相关联,这就使得核心期刊编辑部积压了大量的优秀稿件,久而久之,这些有效稿件也就失去了时效性。

  3.评价理念没有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高校在进行教师科研绩效评估过程中,往往过于关注那些带有总结性和奖惩性的评语,在测量时也往往依据教学人员的工作成果,可以说这种唯“结果”是从的评价理念使得大多数教师对于评价结果采取了消极应对的态度,降低了教师的科研热情,同时也没有将教师科研绩效置于一个动态化的层面,而是片面、孤立、静止地去思考问题。

  4.科研绩效评价指标过于复杂。在很多高校采用的评价体系中过于强调“量化”。但人文社会科学不同于自然科学,在研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关于精神和制度方面的,如果我们过于追求“量化”,既不科学也不合理,并没有坚持以人为本的民本思想。对于量化的片面追求,只会造成不良学术风气的泛滥。人文社科科研评价体系在设计时是从“定性”和“定量”两方面考虑的,但出于“定性”评价不能依据结果来判断,所以我们最终做出的评价往往是基于定量评价而得到的。

  二、人文社科类教师科研绩效评价体系的基本原则

  我们平时所说的人文社会科学,是基于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二者的总称。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范围大多属于意识形态研究,在学术研究上有着鲜明的特性。

  因而,我们在对这门科学进行合理的评价时,必须遵循以下基本的原则:

  1.全面性原则。我们所设计的绩效评价体系,不仅要做到有深度,还要有广度。要基于人文社会科学自身的特点,全面地来进行考察,不仅要考虑科学性,还要有一定的创造性,避免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2.合理性原则。我们所秉承的合理性,是集“信度”和“效度”于一身的原则。“信度”要求我们在绩效考核时得出的结果要具有真实性,即不同的专家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得出的一致性评价。“效度”则是指该体系对于项目评价的准确性,即该指标体系必须对于该项目具有单一性,不能与其他指标相互交叉和重复。简要而言,“效度”之于“信度”更为关键。

  3.公正性原则。绩效评价体系在对于事物的实际应用过程中,应该全面、客观、公正地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

  4.可行性原则。我们设计的绩效评价体系,不能设计得过于复杂,让体系变得晦涩难懂,必须要为专家所理解和掌握,相应的计算公式也要简单可行,易于操作。

  三、关于改善人文社科科研绩效评价体系标准和方式的建议

  1.强化质量,淡化数量。衡量科研质量好坏的根本标准,在于科研是否秉承真理,是否造福社会。我们若要提高科研质量,就必须淡化科研过于追求“量化”的绩效评价体系。高校管理者要积极培养教师的奉献精神,要善于激励教师科研的热情,重视科研质量,转变以往单纯依据名利来进行奖惩的管理方式,从而创造一个思想解放、兼容并包的科研环境。

  2.创新是灵魂。创新是科学研究的灵魂,是科学研究的至高理念,我们必须鼓励科研人员在科学研究中敢于创新、勇于创新,使创新性成为整个评价体系中的主旋律,使整个人文社会科学都在创新这面大旗的指导下奋勇前进。只有将创新性视作最高标准,才可以真正体现科研成果的价值。

  3.学术组织独立性,学术评价自律性。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化,我们应该大力加快各类学术组织独立的步伐,给学术同行相互鉴定和评价提供一个学术平台,邀请与此科研成果有关的受益人参与评价,这样既可完善评价体系,又有助于科研成果体现经济和社会效益。学术组织独立出来以后,可以加强科研成果监督,遏制学术违规行为。如今教育资源过多地被行政职能部门所控制,导致大量的教育资源没有有效地促进学术发展,因此要树立为基层教学科研组织服务的理念,不断向基层组织下放资源使用和配置权限,并由专家组建监事会,专门负责对教育资源进行监控。

  4.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人文社科研究的主旨在于实现成果向社会化转变,正因为人文社科的研究是建立在社会现实的基础上,因而也就不难理解人文社科研究为何具有社会与经济的双重效益了。这里面对于经济的效益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该成果的转化可以优化生产要素,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所以经济效益的产出就具有直接性;另一方面也为生产者和经营者提供策略支持,因而经济效益的产出具有间接性。

  在人文社科领域建立一个科学的教师科研绩效评价体系,不仅能够激励教师科研的积极性,还能营造和谐的学术氛围,从而保证学校的整体科研目标能够实现。所以,对这一评价体系进行合理的变革与完善,无论对于科研人员还是高校的科研管理工作,都具有显著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李诗信.核心期刊并不等于优秀期刊[J].编辑学刊,

  [2]朱少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特征及其对学术评价的影响[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3]刘艳艳,王业军.人文社科领域科研项目立项评价的指标体系研究[J].

  [4]李延瑾.带确信度的德尔菲法在理想评估中的应用[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5]林春丽.高校人文社科科研绩效评价方式的科学性探讨[J].评价与管理,


   论文榜(www.zglwb.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代理,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栏目列表
联系方式
推荐内容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6119-6312
微信号咨询:
18961196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