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课这种方式使师生间、学生间的交流更加密切,思维更加活跃,无形中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也得到了培养。学生间的这种合作不仅能促进学生有效提高学习成绩,而且能够有效地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培养正确的竞争观、合作观,使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和谐发展。 2.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每一堂课的教学中注意贯彻思想教育和思维训练原则,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强调教学的开放性,留给学生思考钻研的余地,启发学生的创造性。课堂上,教师积极鼓励学生形成问题意识,进行批判思维。向学生传达正确的观点、意见或证据,并使其做出自己的判断或决定,有助于学生获取真知。主张用组合技巧如推理、假设、求证等帮助学生思考。 3.重视学生知识面的拓展和基本能力的提升。根据教育学在师范类专业中所占据的地位和学分,教师在第一堂课中列出该课程学习中需要阅读的具有代表性的著作、期刊,规定不同的阅读量,让学生在阅读后进行专题讨论并撰写相关内容的论文。这种方式的推行向教师的课前知识储备、课堂驾驭能力和课后辅导的责任心提出了挑战,同时也促进了教师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教师必须倾注大量时间充电,给学生筛选读书精品,收集案例,准备课堂讨论答疑,及时充实教学内容,批阅学生的作业,等等。这种方式也给学生提出了新的任务,使学生的课前自学、课中听讲、课后分析解决问题环环相扣,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也能大大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4.重视学生阅读、写作、演讲等各方面能力的养成。在《教育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中,课题组成员通过“读、写、讲、练”等综合素质训练项目来使学生具备相应的能力。 “读”是指学生的阅读能力。受传统教学的影响,不少教师仍然把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操作对象限制在现有的基础知识范围以内,某些基础知识确实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必要条件,但远远不是主要条件。我们认为,阅读能力的构成中除了所谓基础知识之外还有很多其他因素,如生活阅历、各种文化知识、思维观点、读书经验、心理素质等。阅读能力应该就是这诸多因素汇合在一起对所阅读对象进行分析、综合所达到的水平。所以,在《教育学》课程的教学中,应要求学生进行大量的阅读,如教材、经典作品、相关知识领域杂志等,同时,教师对学生遇到的阅读障碍,要适时地加以点拨,注重学生阅读动机的养成,变“老师要我读”为“我要读”,进而提高阅读的效果,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 “写”是指学生的写作能力。“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名句,“劳于读书,逸于作文”的古训都说明了阅读和写作之间的密切关系。读是写的前提,写是读的升华。写作能力的提高最重要的是要通过写作实践和写作训练。我们通过让学生阅读教材、经典作品、相关知识领域杂志等后,让其动笔写小论文或读书报告,同时,任课教师对学生的每篇小论文或读书报告及时进行批改,特别是对小组所推荐出的小论文或读书报告,任课教师更要在课堂上认真地评讲,并对其中的闪光点给予表扬,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使写作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 “讲”是指学生的演讲能力或口头表达能力。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是学生进行社会交往的前提,也是学生就业的有力武器,因此,在注重对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培养的同时,我们也加强对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如以小组为单位,推选一名相对优秀的学生进行课堂演讲,让其他学生学习其是如何安排开头和结尾,如何围绕话题选择材料,甚至如何运用表情和肢体语言,如何运用声音的抑扬顿挫来提高演讲的质量、增强演讲的魅力。当然,我们还尽可能给每个人演讲的机会,使平时不善于说话的学生也有机会上台演讲,消除自卑感,增加学习兴趣,在活动中提高演讲能力。任课教师及时对演讲进行评论:一是对演讲内容的评论;二是对学生如何把所阅读作品中所包含的道理落实到自己的生活中去提一些希望。评论者不仅局限于任课教师,我们还极力创造宽松的氛围,在老师点评后请多位学生点评,也使得学生的分析评价能力得到提高。学生阅读、写作和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自然离不开“练”字。也正是由于教师给予了学生更多的练习机会,学生的“读、写、讲”等各方面的能力才能得到提高。而这些能力可以说是将来作为一名教师的基本功。与此同时,在此过程中,学生的竞争与合作意识、创新能力、评价和分析能力也随之得到了训练和提高。 五、效果及推广做法 1.教学内容摆脱了空洞化状态。从前述表1看,我们通过删、增等方式对《教育学》教材的内容进行了精加工。首先,删除了《教育学》教材中为求体系完整而存在的一些可有可无的章节。同时,因《教育学》的教学对象为我校师范班学生,而这些学生在毕业后就业去向之一为中学,所以,我们还删除了教材中缺乏现实指导意义的,且与当前中学教育关系不大的相关理论。其次,对现有《教育学》教材进行了适当的充实。如一方面,通过要求学生阅读适当的经典教育著作,使其对蕴藏其中的经典教育思想有一定的了解,同时,适时介绍各种教育流派的思想、观点,以便学生在以后的中学教育实践中能根据不同的教育情境去灵活地运用不同的教育思想的精华,创造性地解决可能会面临的各种教育难题。另一方面,我们还将当今教育理论研究中的新成果和当前教育实践中的新现象、新问题补充进教学内容中。如主体性教育、研究性学习等等。尤其是注意把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新方法以及改革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吸纳到《教育学》教学内容中,让学生真正能触摸到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发展的最前沿,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从而提高对《教育学》的学习兴趣。 2.教学方法得到了一定的优化。从《教育学》教学目标出发,课题组成员在教学过程中注意灵活、合理地选用教学方法,以使教学方法向最优化的目标前进。我们采用理论教学和教育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如案例教学法、讨论式互动教学法等。在向学生讲清教育的基本知识和理论的同时,始终从其未来从事的职业入手,注重培养学生的教育能力。如我们对初任教师后最常遇到的问题进行了梳理,除在课堂中通过假想角色进行思考外,还动员师范专业学生积极开动脑筋,通过多种渠道积累相关知识,如观察其他任课教师在课堂上面对类似问题所采取的行为、或通过问卷调查法收集信息,而这些方法恰恰是《教育学》教材第九章所要讲解的内容。可以这样说,我们提前使师范专业的学生介入了教学方法的演练中,为其日后从事教师职业提供了相关模板。 3.学风呈现良好态势。对于《教育学》课程考评方式的变更,师范专业学生的第一反应是欣喜,因为他们不会再如先前一样,以考前突击背诵、临时夜战,或考场上冒险违纪的方式去赢得高分;第二反应是惊讶,因为学生可以提前进入任课教师的角色,如讲课甚至组卷。同时,改革后的《教育学》课程无论是平时成绩、还是期末成绩的取得都将为学生今后的职业道路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他们也乐于挑战,虽然这个过程需要付出几倍于前的汗水, 4.教学效果不断提高。从听课后的反应看,很多教师认为,“夏老师的课不仅有理论性,而且有实用性,很好地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课堂教学具有激励性、启发性和参与性,课堂气氛活跃,有情有理、有滋有味,引人入胜”;“他的课广证博引,古今中外的事例顺手拈来,非常贴切,而且态度和蔼,在亲切友好的气氛中将道理给学生娓娓道来,细致入微,容易在与学生的沟通中提高教学效果。”而数学和汉语言专业的师范班学生对课题负责人的课也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他们认为,夏老师的课内容充实,对所讲授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能言之有理、言之有据,说理透彻,很喜欢这样的课。 在2007年校级重点教改课题的评审中,评委们曾对本课题的改革理念、思路及课程建设水平等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从校内学生评教指标和近三年的学生评价结果看,也充分说明《教育学》课程的教学效果不断提高。我校一直以来实行学生评教制度,2005年出台的《嘉兴学院教师教学综合评估方案》中对学生评价内容进行了进一步完善,学生评教包括教学内容、授课状态和教学效果等10个方面。从学校招收师范专业学生以来,学生对《教育学》课程的评价分数平均在90分以上。 5.改革和实践的模式得到了一定的推广。《教育学》课程为社科类课程之一,对《教育学》课程评价方式和考评方式的变更,也一定适用于其他社科类课程。从近几个学期课程归属学院提交的部分课程的教学过程材料看,事实证明,这种模式已在一定范围内被推广开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