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前我国高校人文社科科研管理中存在五大不足。柔性管理能有效弥补这些不足。因此,在高校人文社科科研管理中应建立柔性管理模式。文章最后探讨了高校人文社科科研柔性管理中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高校;人文社科;科研;柔性管理 高校是人文社会科学(以下简称人文社科)研究的重镇。据统计,高校汇聚了我国75%以上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力量,集中了全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85%以上的研究成果。高校在进行人文社科科研管理工作中所选择的具体模式,决定着其工作效率与工作成效。针对目前高校人文社科科研管理刚性化模式产生的弊端,如何完善与发展才能更有利于高校的人文社科科研管理工作,是高校人文社科科研管理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重要课题。 一、当前高校人文社科科研管理中的不足 当前我国不少高校中,人文社科科研管理存在着诸多不足。管理者过于依赖制度约束、奖惩规则等手段进行管理,过于强调科研人员要遵守和服从,忽视“以人为本”的发展要求;过于突出科研决策机制行政化,科研激励机制的功利导向突出。 1.管理模式不够完整。目前高校人文社科管理模式的重点依然集中在规章制度的制定、科研经费的管理、科研机构的设置等方面,存在着只有规章制度才能使管理有序与顺利进行的误区。然而在人文社科领域,更需要民主性、自由度、创造性。因此,只是一味强调规章制度是远远不够的,那样往往会造成科研管理者的意志通过行政化命令贯彻落实,而科研人员并不能完全理解,甚至产生不满和抵触情绪,使管理效果大打折扣。 2.科研决策机制科学化、民主化不足。在我国科研决策过程中,行政化痕迹较为严重,抑制了学术自由和科研决策民主化。高校科研决策的主体往往是相关领导。这就不可避免带有主观性、片面性甚至是武断,造成决策失误。笔者认为,科学化、民主化的决策应是领导、专家和广大科研人员互动的过程。广大科研人员最了解科研信息、科研动态,他们才是科研决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应鼓励相关科研人员自由发表自己真实的意见和建议,相关领导和专家在此基础上进行全面考虑,从而形成科学决策,以避免不必要的失误。科研决策机制应体现柔性化,完善由广大科研人员参与的各种决策和咨询机构,为人文社科的繁荣和发展群策群力。 3.科研激励机制存在不和谐之处。在我国高校科研工作中,轻人文社科重理工科的影响仍然存在,很多人文社科的科研人员感到科研压力大,发表论文、申请课题困难重重。尤其对于青年教师来说,压力更大。很多高校出台了各种科研管理办法,但大都集中在对于科研成果的数量和刊物级别的要求上。科研激励机制往往注重结果而忽视科研的过程,造成科研成果数量增长,质量却没有相应的提高。科研激励机制中缺乏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从长远来看,将抑制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不利于人文社科科研的可持续发展。 4.“以人为本”尚处于表面化。高校科研人员和科研管理人员属于不同的岗位和体系,工作的出发点不同,工作重心也不同,因此在一些关键问题上的理解也不一样。在现实中,不少科研管理人员并不了解广大科研人员的真实想法,未能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在科研管理中缺乏人文关怀,片面强调行政意志,与“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相悖。 5.相关科研管理人员自身水平有限。目前很多高校人文社科科研管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只是单纯的“照章办事”,在提高管理素养和管理艺术、提供主动管理服务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二、高校人文社科应实施柔性管理 柔性管理,是在研究人们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基础上采用非强制方式,在人们心目中产生一种潜在的说服力,从而把组织意志变为人们自觉的行动。柔性管理能有效弥补现行科研管理过程中的不足。 1.柔性管理可协调科研管理中的各种关系。人文社科科研管理过程中难免存在各种矛盾,例如在科研立项、经费管理、成果申报等问题上难免产生一些交流性与建设性的冲突,并呈现出隐蔽性、滞后性等特点。对于具有较高学术水平、思维活跃的科研工作者来说,仅靠“一纸政令”是难以达到协调目的的。这就需要渗入柔性管理的协调职能。科研管理加入以情感为主的柔性管理,有助于使管理模式趋于完整和合理。以情感为主的柔性管理有助于科研人员理解组织意志,并产生认同感,从而自觉接受管理;有助于科研管理人员与科研人员之间的理解和沟通,从而使规章制度的制定有的放矢,避免在管理与被管理过程中产生矛盾;有助于构建科学合理的管理模式,促进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和谐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