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是目前高校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手段,一个优秀商业项目的设计与完成要求竞赛人员具备多专业领域的知识与能力。人文社科专业学生在管理、财务、经济、法律、公共服务、心理学、传媒、办公行政等专业知识上独具优势,同时由于其具备文科思维的文化气质,容易在沟通交流、组织协调、隐性知识转化以及学习组织的建设上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在第一课堂上可以结合文科特点,将创业教育的内容渗透在相应的课堂教学中,加大文科实验实践课程比重,深化考试改革,将创新创业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渗透到具体课程的考核中。在第二课堂中,引荐名企名导进行实训指职业指导导,进行开拓性素质拓展,强调跨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联合运用等。 (三)打造具有特色的项目培训体系 人文社科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强调“行动学习”(LearningByDoing),通过结合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活动、竞赛等培养创业实践能力,遴选创业实践项目,进行标准管理。通过学生申报、立项、经营、中检、结题的方式,让学生在行动学习的过程中提高能力。通过建立校内外创新项目实践基地,孵化和推进大学生创业项目实际开展。校内层面主要结合学院特色,利用学院实验室、研究中心,建立学院创新创业孵化基地;校企结合,共建学生创业孵化平台。 在软件方面,特别是依托教师的特色科研内容开展项目训练:利用实践指导意义较强的科研成果指导学生开展项目运作;分解教师的课题,指导学生进行创新研究;引导学生在实证研究中培养成果创新和思路创新。我院教师采用上述方法进行了积极的尝试,指导学生通过了多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立项审批,学生不仅收获了创新成果,更建立了创新创业的信心。 (四)基于服务意识的创业区域定位和创新活动细分 社会经济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一方面使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另一方面突出强化了社会各行业市场化、规范化的服务意识。 人文社科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成果多以文化产业和创新型服务的形式参与到市场经济活动中,大部分产品多为服务或创新型服务模式。与此同时,创新创业教育有有偿公益性特征,导致其由经济领域向文化领域、社会服务领域拓展。笔者所在学院便有学生依托省法律援助中心和省级民生基地开展创新项目——法律咨询服务和社会工作服务,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成果,并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激发了一批学生的创业热情。 [参考文献] [1]郭丽君,刘强.卢向阳.中外大学生创业教育政策的比较分析[J].高教探索, [2]万洁.新形势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探讨[J].社科纵横, [3]陈召勇,朱华丽,廖红卫,等.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培养方法探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4]罗志敏,夏人青.高校创业教育的本质与逻辑[J].教育发展与研究, [5]蔡慧.高校创业教育三种模式[N].文汇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