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论文中心 > 社科论文 >

对王守仁儿童教育思想的思考

时间:2015-06-30 11:37 点击:
摘要:王守仁是一位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局,他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并将其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尤其是在儿童教育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他重视道德教育,并提出4点主张;主张要顺应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提出多方面发展
摘要:王守仁是一位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局,他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并将其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尤其是在儿童教育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他重视道德教育,并提出4点主张;主张要顺应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提出多方面发展,整体提升素质的观念。他的主张即使到现代也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关键词:王守仁;儿童教育;道德教育;顺应身心;全面发展
  王守仁,字伯安,号阳明,浙江余姚人,是我国的明中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他长期从事于授徒讲学活动,他热心于新建书院,设社学,办学校。同时,他不拘形式,随处讲学,他在白鹿洞书院讲学时,就曾创造了“环坐而听者三百人”的盛况。
  王守仁十分重视教育对于个人发展的作用,认为“学以去其昏蔽”。所以在人成长的初期阶段也就是儿童时代,他就是十分关注的。并且提出了自己的关于儿童教育的思想。
  一、重视道德教育
  王阳明认为“学校之中,惟以成德为事,而才能之异,或有长于礼乐,长于政教,长于水土播植者,则就其成德,而因使益精其能于学校之中”[1]。培养学生的优良的品德,是学校中最重要的工作。而在道德教育和修养的方法上,他从“知行合一”角度的提出了“静处体悟”、“事上磨练”、“省察克治”、“贵于改过”四个基本主张。也就是首先要做到静坐澄心,摒弃一切的杂念忧虑,体悟自己的真心。其次,要结合具体的事件,亲身实践,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在实践中感悟真理,磨练心智。接着,就是要进行自我的反省和检查,克制自己的个人欲望。最后,就是要勇于改过,王阳明认为“夫过者自大贤所不免,然不害其卒为大贤者,为其能改也。故不贵于无过也而贵于能改过”[2]。
  王阳明的观点即使在今天也是有一定可取性的。首先是他主张的道德教育,人生人生,总是要先学会怎么做人,但是我们当代中国的教育,尤其是中小学的儿童教育,绝对是不平衡的教育,倡导分数至上,学生价值要通过试卷上的分数来体现,把一个人的素质和分数挂钩,如果考了高分,基本上这个人就是一个好孩子,反之就绝对是一个不学好的人。学校教育,的确要教授学生学科知识,但是教导学生如何做好一个人才是最重要,尤其是在儿童教育阶段,我们可以用之后的时间来弥补小时候的无知,却不能在20岁的时候在扭转人的三观。
  接着他对于道德教育的“事上磨练”和“贵于改过”的主张对现代的教育是很有启发的。动手和动脑结合起来,内外皆修。现在我们的学生生活能力或是动手能力差是大家都知道的一个情况,究其源头,是我们的教育中根本没有加入这样的成分,因为我们的教育评价系统只要求能够拿出书面的证明。所以自然而然的资源优化处理的时候,我们的学校,社会,家庭都默默的无视了这一部分的投入,直到我们在20岁的时候开始接触新的环境,才发现自己的茫然无措。再者慷慨的提供改过的机会,不要对自己或别人太过于严苛,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宽容的面对过错,“悔悟是去病之药,然以改之为贵”。
  二、顺应儿童的身心特点
  王阳明认为:“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痿。”意思是说儿童性情好动,喜欢嬉戏玩耍,而害怕受拘束和禁锢,就像草木刚刚萌芽,顺其它就发展,摧残它就枯萎。因此对儿童进行教育,必须顺应儿童的身心特点,使他们“趋向鼓舞”,“心中喜悦”[3]。
  在我看来顺应两个字是他的中心观点。儿童处于一个身心都在快速发展的阶段,但是我们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一个层次是不同的人之间在相同方面会有不同的发展,就像一个班的学生有的人注意力很容易集中起来,但是也有人注意力就是难以集中。第二个层次,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方面的成长不同,比如,有些同学善于绘画,而一些人却是在音乐方面有突出的表现。第三个层次,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阶段发展水平也是不同的。比如我在小学一二年级的时候数学超级差,但是在五六年级的时候,我的数学已经是班上数一数二的了,所以说我们不仅是要顺应不同时间段不同儿童的身心的发展,还要注意在不同阶段个人身心发展的变化。
  王阳明说:“若近世之训蒙稚者,日惟督以句读课仿,责其检束,而不知导之以礼;求其聪明,而不知养之以善,鞭挞绳缚,若待拘囚。”[4]其实这种情况在现在的学校中不也存在吗?我们“句读课仿”,尤其是在小学阶段,学生们犯了错,老师们最喜欢用的惩罚方式就是罚抄,抄写字词或是文章几十遍这样的又或者是让学生站在座位上或是教室外面,下课之后问学生错了没有,当然一般人在此时都会说自己错了,其实呢更多的只是怕了处罚罢了,也就是因为这样,才会有下次。而这样的结果,之后造成学生对于校园、老师的惧怕,把教室看作是一个监狱,把老师当作是仇人,每天只知道调皮捣蛋,而这样下去,久而久之,我们的学生,未来的花朵,怎么可能绽放呢?
  顺应学生发展的特点,在教育上来说最为明显的措施就是因材施教,这一观念早在春秋时期就有我们的大教育家孔子提出过。面对不同的学生,教育者应该是要有不同的教育方法,要考虑到学生的智力,身体、精力等方面。考虑到实际的情况,就像是种花一样,花在不同的阶段对于水分、肥料、阳光的需求是不同的,在刚刚开始生长的时候,一切都要慢慢来,少浇一点水,再大一点,再浇一点,不能一股脑儿全到下去,这对于花儿来说绝对是灭顶之灾,比之于学生,这对于学生没有任何的好处。
  三、教育内容多样,全面发展
  王阳明在《教约》中指定了一份课程表“每日功夫,先考德,次背书诵书,次习礼,或作课仿,次复诵书讲书,次歌诗”[5],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于教育内容的要求不仅仅是只限于书,还加了诗歌和习礼。可能有些人有疑问,这两样内容不都是属于书面知识吗?怎么能算得上是全面发展的,要解释这个问题,就要先知道,王守仁对于“诗歌”和“习礼”的理解。他认为“对儿童‘秀之诗歌’,不但可以激发他们的意志,而且能使其感情得到正直的宣泄,这有助于消除他们内心的忧闷和烦恼,使其‘精神宣畅,心气和平’。‘导之以礼’,不但能使儿童养成威严的仪容和仪表,而且通过‘周旋揖让’,‘拜起屈伸’等礼仪动作,‘动荡其血脉’、固束其筋骸’,也有利于锻炼身体,增强体质。”[6]当然由于历史的局限性,王阳明并没有直接的提出体育课、自然科学等课程设置,但是在当时,这样的观点已经是十分值得赞赏。近几十年来,随着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联系逐渐的加强,全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竞争也是越来越激烈,社会需求多元化的人才的出现,在这样的基础上,全面发展已经是教育者的共识,为培育多元化的人才而不断的进行课程改革,即使实际的落实情况没有理论设计中的美好,还存在着偏重,但是这也是无可避免的,只要我们没有形成多元化的评价机制,全面发展在中国的路途还会很漫长。
  参考文献
  [1]王守仁《王文成公全书》.
  [2]王守仁《教条示龙场诸生》.
  [3]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三版第八章第五节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版259页.
  [4]王守仁《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
  [5]王守仁《王文成全公书》.
  [6]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三版第八章第五节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版259页.

   论文榜(www.zglwb.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代理,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栏目列表
联系方式
推荐内容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6119-6312
微信号咨询:
18961196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