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我国法律体系的完善。
气候变化是一个必然的过程,我们不能直接阻止它,但是我们可以通过立法去减缓气候变化的速度,并且去适应这种变化。因此,气候变化立法应包括“减缓”和“适应”两个重要方面。我国于2008 年发布了《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白皮书,该书将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直接分为“减缓”和“适应”两个大方向。虽然在国际社会,人们往往关注气候变化的减缓问题,但是在我们国内层面,“适应”比“减缓”更现实与急迫。而适应技术的正确选择与表述是应对气候变化研究的关键内容。不过,我国在立法方面,目前相关法律仍然为“减缓”方向。
1.相关法律的缺失。
尽管我国颁布了相应的环保方案:《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白皮书,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办法取代《气候变化法典》这一统领法规。与减缓性立法相比,我国在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法律法规方面还是一个空白。因此,目前加强研究,制定和完善适应性法律法规,推进其进一步落实是迫不及待的。
2. 执行机制存在缺陷。
现行的管理体制的不完善,严重制约着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特别是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战略的实施。目前我国现行的能源管理体制是一种分散式的宏观管理,管理方式薄弱,缺乏国家统一权威的能源管理,在统一落实全国实施相关气候变化法律法规方面是极其不利的。加上我国气候管理部门比较庞杂,各部门规章相互冲突、执行机制存在缺陷,这不仅增加了企业技术革新负担,也会影响到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不能更好执行气候变化的法律法规[5]。
3.设置法律责任的缺失。
在法律上,个人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一旦违反法律规定,该承担法律责任,受到相应制裁。法律是社会运行的有力保障,是法治的基础。我国目前的气候变化法律法规中,缺乏了法律责任的承担制度,这让气候变化法律的违反多了一个借口。完善法律责任的缺失,也应该是我国气候变化立法需要做出的一个努力方向。
4.国际条约规定的遗漏。
我国的气候变化立法能否充分的体现《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等相关国际法文件的要求,是在温室气体的排放及其控制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的保障。这些国际条约应该在我国国内的具体法律制度上有所体现,是我国的法律与国际接轨,将其建设成先进性的法律。
参考文献
[1]李英丽. 应对气候变化立法研究[D]. 河南:河南大学法学院,2011:16.
[2]Richard Watson. Future Files: A History of the Next 50 Years [M]. England: Nicholas Brealey Publishing, 2008.
[3]刘晓靖.应对气候变化法律机制之建立[D]. 北京:海洋大学法学院,2011:11.
[4]牟景和.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律对策[D]. 黑龙江:黑龙江大学法学院,2009:19.
[5]潘伟尔. 我国能源管理体制问题的讨论[J]. 能源,2002,(9):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