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服装设计的“本”是什么?是绚丽的绘画,还是简单的制造?我们的高校服装专业教育是否抓住了服装教育的核心?我们的课程设置是否本末倒置?所有这些问题值得服装高等教育工作者深思。 关键词 服装教育 企业 需求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1服装高校教育现状 服装教育的历史并不长久,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国高校服装教育已形成了颇具规模的教育方式。但与发达国家相比,高等服装教育观念及人才培养模式仍然普遍滞后。尽管高等服装教育在服装学科和人才培养方面为社会提供了大量人才,对推动服装企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当前服装高校与现代服装企业在人才的培养与需求方面仍然存在着不对称。 服装教育与需求之间存在着不可回避的距离。服装设计师的培养,必须由T型台上的务虚艺术转到台下的务实设计,否则将永远只是服装生产和出口大国,成不了设计大国。“服装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则体现出重艺术轻技术,学生也普遍认为自己是学艺术的,对于技术类课程认为是裁缝工匠之工,不屑一顾。服装高校师资力量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款式设计教师与市场脱节,结构设计教师与生产脱节,工艺设计教师与企业脱节的现象。我国高校服装专业教育才经过近30多年的历史,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服装高等教育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本科生在校实践经验少,理论和市场脱节,存在专业能力的不适应性,因而不能满足社会和产业的需求,使得部分服装专业毕业生难以进入与服装相关的行业。因此服装行业陷入了一个“怪圈”。一方面,许多服装专业毕业生或者外流,或者找不到合适的就业岗位,据不完全统计,每年服装专业毕业生有50%转行;而另一方面,服装行业急缺专业人才,却得不到真正需要的人才。这种脱节状况,也使得社会对服装教育产生了许多偏见和误解,如此下去必将严重阻碍服装教育的发展。 2造成服装高校教育陷入“怪圈”的根源 2.1国情与经济状况是根本原因 我国仍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还不稳定,国家相对落后而人口众多的现状就必定导致教育落后,民办私立院校为了盈利,而许多省级重点院校为了评选晋升,也常常做一些表面文章,有真才实学的学生为数不多。学校大部分靠个别表现突出的学生来提高知名度,对少数学生重点抓,其实大部分学生是处于放任状态的,所以如今的大学学历含金量到底有多少呢?这些现象都值得大家去反思。 2.2企业目的性强 高等教育本质上仍然是高层次的素质教育,它不可能只培养工匠,而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表现出较强的功利取向,更加重视实用技能的训练和实际能力,两者可以找到最佳结合点。服装高校采用撒网式教育、注重学生的创新思维训练、而忽视了实践技能,对待事物的理解也是浮在表面的。企业分工细,要求每个人都有所长,并做出快速反应,因为企业是受利益驱动的,企业更看重的是商业价值,他们不愿意把太多的时间花在人才培养上,而更愿意直接聘用有经验的人才。 3如何改进服装高校教育局面 3.1服装高校的教学改革需要多方配合 服装高等教育不是孤立存在的,是与社会各界紧密联系的。服装教育不能封闭在高校的围墙内,还需要社会团体、企业、研究机构及个人的全方位参与。需要各界为服装教育搭桥牵线,促进国内外著名高校、企业、设计师建立经常稳定的教育交流和合作,为服装高等教育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满足服装企业的实际需要才是服装院校改革和发展的方向。很多学生走向社会后,所设计制作的服装尽管很有创意,但却得不到市场的认同,没有销路。服装高校教育应对此反思。究其原因,主要是学校教育没有将市场作为教学的起点和终点。服装高校教育可首先从服装零售入手,使学生建立对时装行业的整体认识。在服装高校课程的设计项目中,都应以商业价值作为着眼点和评判标准,把市场需求及变化趋势作为设计的起点和终点。服装高校教育模式主要应采取实战型教育模式,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市场适应能力,真正实现高校教育的目标。 3.2自我修炼的提高 在教学过程中,尽量减少理论教育的时间,而让学生多动手、多进行实践操作,并且了解企业是如何将这些基本而又简单的理论在实践中变化出千万种新的设计来。我国服装教育一直以纯艺术的美术教育和传统工艺美术教育为基础,长期以来“重艺轻技”,极其缺乏以培养动手能力为主的技术实践教育。这种现象一直延续到今天,是导致服装教育落后于国际现代服装教育的原因之一。归根结底在于的学生对服装设计理念的理解相对于外国学生而言有着天壤之别,这不仅是国情的原因,更是由于我国服装教育重视绘画和理论的培养,轻视动手能力的结果。 4结束语 服装设计教育要不断更新观念,努力创造条件,以产业发展背景为依托,如同培养适销对路的产品一样来培养复合型人才。以发展的眼光,以和国际教育接轨的视角来发展服装设计教育,以教育促产业,服装产业反过来更多地参与人才培养过程,为高校提供实习基地,与高校共同培养自己需要的人才,这样必将推动服装教育的飞速前进,从而推动服装产业的快速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