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咸阳市食品产业创新能力的制约条件 虽然咸阳市在建设创新型城市,但是整体而言,咸阳市的食品产业创新能力还是偏弱,主要是由于咸阳市地处西部内陆,由于历史与思想上的深层次原因,存在一系列的食品产业创新能力的制约条件。 1.知识产权保护不力 由于咸阳食品产业普遍对食品创新重视不够,食品产业的技术含量不高,因此诸多企业的创新处于一种较低层次的状况,主要以模仿甚至仿制知名品牌的食品为主。由于咸阳市地处西部内陆,政府还没有意识到知识产权的重要性,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不力。这种知识产权的保护现状,使许多食品企业花费大量人力财力和时间产出的创新型产品,一旦被市场认可,很多企业就会跟风仿制,而这些仿制企业又不能被有效制裁,这使进行食品创新的企业的创新积极性受到挫伤。同时,很多企业业主在原始积累过程中盲目跟风,却误打误撞赚到第一桶金,尝到了跟风模仿的甜头,因此对有一定风险的创新科研投入不感兴趣,他们对食品知识产权自然就没有基本认识,更谈不上重视与保护。 2.创新主体不明确 的技术创新体系是在旧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而咸阳市作为内陆地级市,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尤深。企业的技术政策是由政府统一计划下制定与实施的,这就造成企业对科技的需求缺乏紧迫感,企业技术投入资金少,创新能力薄弱。相反,咸阳市政府和高校被不适当的赋予“创新主体”角色。因此,在咸阳市食品产业中,本应当成为创新主体的企业却成为次要角色,许多企业技术创新淡薄,专利成果实现商品化、产业化的极少,大多数专利产品成为“样品、礼品、展品”而被束之高阁。这样,由于食品企业没有成为创新的主体,而作为政府的附属物,企业与创新的利益和风险没有直接关系,利益主体不明确,食品企业管理者缺乏企业家所拥有的内在创新冲动和需求,食品企业在整个创新过程中是消极被动的,导致微观创新动力不足,缺少创业热情,从而在技术进步上抱着等、靠、要的态度,最终导致食品企业难以成为技术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主体。 3.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 咸阳市的食品产业科研单位形成供给型的科研模式,这种科技模式极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按照供给型模式开发研制的成果,一方面市场信息不灵通,食品科研机构的科技成果信息很难迅速传播,食品企业也没有直接得到最新科技信息成果的渠道,科研机构和食品企业之间缺乏直接交流接触的环境;另一方面由于这些食品产业科研成果脱离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这种供给型模式,表面上看起来,科研机构有许多成果,实际上能够直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成果不多,这是造成食品产业科研成果转化难的关键所在。这种供给型模式的弊端是科研与经济严重脱离,导致食品产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食品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贡献不高,这造成咸阳市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极大浪费。 4.科研机构机制不灵活 咸阳市的食品产业科研院所和高校里的科研机构较为僵化,一方面,科研人员比较重视个人荣誉,追求成就和实现自我价值,他们从事科研的目的是出成果、出论文或论著,这也是高校和科研院所评价科技人才绩效的主要方面,尤其在职称评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而他们对科技成果的开发与应用不重视,虽然近几年政策也开始重视成果转化的比重,但力度远远不够;另一方面,现实生活中知识技术在市场上仍不被重视,再加上分配机制不完善等,使咸阳市的高校、科研院所没有足够的动力主动与企业合作。科技人才是科技资源中最为宝贵的资源,由于人才流动与利益的分配还不能完全和市场接轨,不能充分体制效率和效益原则,因而影响了科技人员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同时,食品产业科技资源的配置难以完全实现市场化,其中尤以科技组织的形成、科技人才的流动、科技成果的评价受到诸多非市场因素制约等问题突出。 三、咸阳市食品产业创新发展的实现路径 知识经济时代所具有的科技与生产高度一体化发展的本质特征,就是技术创新和扩散是由经济原则、技术原则和社会效益最大化原则所规范的过程,因此城市技术创新体系应是具有相应功能的企业、研究机构和政府组成的网络系统。同样的,咸阳市食品产业的创新发展也由企业、研究机构与政府三者共同建构现实路径。 1.政府要全力保护创新性知识产权 咸阳市政府要采取坚决措施打击假冒伪劣商品,从而达到规范市场秩序,保护创新性知识产权的目标。这首先要求把查处侵犯知识产权予以充分重视,并把其视为食品产业发展的首要措施。在此基础上,联合公安、质检、工商等机构共同建构打假网络平台,严格依法行政,并与主流媒体合作曝光一些侵犯知识产权的企业,宣传具有创新性知识产权的企业,为企业知识产权提供信息支撑,提高全市民众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此外,利用网络信息化平台,依托咸阳市的知识产权局的信息服务系统,打造集政务、专利、版权、商标等于一体的食品创新性知识产权的管理模式,推进政府知识产权局、食品研发部门以及食品企业之间的信息共享,通过土地优惠政策和财税手段,让有实力的食品企业快速进入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食品产品生产与营销中,从而实现食品产业创新性知识产权的突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