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论文中心 > 社科论文 >

行为特性与空间设计

时间:2014-10-05 16:27 点击:
摘 要:设计的优劣取决于设计师对使用者和使用物特征、需求的了解,空间设计也不例外,好的空间设计需要设计师深入了解活动者的行为轨迹和行为习惯,在这样的情况下使用空间才能具有较为完备的使用功能,舒适的使用条件。 关键词:行为 意识 潜意识 空间设计
 
  摘 要:设计的优劣取决于设计师对使用者和使用物特征、需求的了解,空间设计也不例外,好的空间设计需要设计师深入了解活动者的行为轨迹和行为习惯,在这样的情况下使用空间才能具有较为完备的使用功能,舒适的使用条件。 
 
  关键词:行为 意识 潜意识 空间设计 
 
  “行为”具有一定的群体个性,它涉及人与周围社会、周遭事物等诸多内容的外显关系。行为学研究源自心理学探讨,在心理学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将心理学研究内容整理为实际的行为模式并通过一定的研究手段确认它、推敲它,以此服务于不同的领域。以行为特性为例,将人的经验性、习惯性行为与物质文化、社会环境结合起来加以分析,从中获取经验、形成相关理论。分析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环境之间是如何相互作用的,剖析人在环境的影响下,如何修正、决定自己的行为,如何对环境产生一种评价体系。这些理论和概念关乎于人在所生活的城市、住宅或办公空间中是怎样行动的,怎样有效地限制不适宜的活动,怎样促进合理的活动,怎样改善不规范的活动。它对空间和环境设计有着积极的导向作用,可以让设计师的工作事半功倍、彰显成效。 
 
  以园林景观和办公建筑的交通空间为例,结合行为特征分析二者的交通连接应展现出截然不同的情况才会核心期刊查询获得活动者的认可和满意度。园林景观为休憩、游园性质的场所,要在有限的空间内尽可能的给予游览者最大的乐趣,因此园景之间的连接手法应该多样,会出现石桥、汀步、曲路等模式。此外,远景之间连接路线应尽可能曲折,为的是给人更多的玩乐感。而办公建筑的交通空间则应该遵循相应的国家设计标准,使用统一的标识,减少空间辨别的复杂性。尽量缩减连接两个单体空间的路线长度,减少不必要的空间浪费和人流冲撞。因此对行为模式的分析既符合空间中人的身心需要也符合对空间使用功能的需要,是一门十分有指导意义的边缘学科。 
 
  人的行为可以简要地分为两种状态,一种是具有明确意图的有意识行为,另一种则是行为者自身并未完全自主和自知的潜意识行为。后者和前者虽特性不同,但作为人的行为状态它们并不是完全割裂的,后者会对前者形成暗示,使人脑具备察觉导向进而指导意识的关注点。这两种行为在特定的空间中都会与环境形成互动和影响。 
 
  一、意识行为对空间形态的影响 
 
  意识是人脑的特殊机能和属性, 是客观世界在大脑中的主观映像,意识具有对象性。意识是对客观世界自觉地反映, 是一种理性认识,它是可以被主体察觉的,并在人脑中形成清晰的意向,且能够用逻辑性的语言描述。①在人的日常生活中,意识驱使人能动的行动,使行为具有一定的目的性。当一个人对事物存有意识时,此人对这一事物存有一定的理解和剖析,并对其产生一定的反应,意识的对象不单纯的仅仅指向外界事物,有时也包括人对自身心理活动的理解。在这个过程中人具有明确的需求,会根据自己的需要来运动,这种需求有时是必然的,是生活中较为基础的部分。譬如:为了外出而行走,为了一定的需要进出某个建筑,为了休息而回到家中等等。这些必然行为伴随相适的空间,与空间环境产生了一系列的联系。在这样的互动中,活动者的行为习惯确定各单体空间之间的连接和围合方式,也进一步确定了整个使用空间的属性、基本性能、形式特征以及建造构造等内容。在相应的建成环境中道路是连接整个城市环境的交通系统,功能性建筑是满足各种活动需求的使用空间。 
 
  一般情况下,行走在道路中的人有明确的目的地,道路是联络两地的必经区域,所以道路越直接、越能直达目标,就越被行人认可。伴随人的需求的增加,城市人口不断地膨胀,经济增长带来了城市扩建,道路在一个城市中很难简单的把驻足点用简约直接的线连接起来。因此,道路的形成也会因城市的历史、地形、脉络的而受到限定。在这种情况下规整的城市形态保证了道路网的易识别性和畅通性。以北京为例,沿着历史遗留的古城规划,北京的道路都保存了南北、西东的路向特点,整个道路将街区更规整地划分开来,犹如一个“田”字。这种具有一定方向性和脉络性的交通系统给生活在城市的人提供了尽可能周全、便捷的行走路线。 
 
  功能性建筑会因其用途而形式多样,譬如观演性建筑会由看台和表演台两个主要部分组成。而办公建筑则会因办公特性来决定空间的关联与分割,也会因使用者的行动方式和容纳人数来决定单个空间的大小。居住建筑则通常都需解决人吃饭、睡觉、清洁等生理特性,所以无论尺度大小,都包含厨房、卧室、卫生间等基本内容。由此可见,行为者的使用目的是决定空间内容的基础,行为者在此的行为路径是形成空间布局的关键,行为者的行为模式是确定空间功能的要点。 
 
  二、潜意识行为对空间形态的影响 
 
  潜意识被莱布尼茨称为“次要知觉”,它是主体客观存在的一种精神活动,是一种潜在的认识过程,是未被主体自觉意识到的,[1]但却对心理机能造成一定的影响。这种影响取决于多种因素,包括文化、个体行为习惯、环境刺激、本能反应等。同时这些因素也使人在感知事物时头脑中形成对事物取舍或评判的前意识。这些内容会被人进一步梳理加工逐步结成可被语言表达、在头脑中清晰可鉴的意识。潜意识对认知的作用,第一个方面便是提供潜在的认知驱力。它在更深的层次上作为认知活动的深层原因发生作用。潜意识对认知的第二个作用就是储存知识信息。潜意识所具有的信息储存功能使它能够储存大量的知识信息, 形成人认知过程中的深层知识宝库。潜意识是自觉自发认知活动的准备、补充和延续, 在意识之初潜在的态度和情绪会引导人的认识能力和评价角度,在长足的生活条件下,潜意识也会潜移默化的转化成意识的一部分影响人的判断。当认知的自觉目的在意识中确定之后, 潜意识便同主体的其他基本心理层次一样, 围绕这个目的开始活动起来。②在潜意识阶段行为人表现为伴随目的性的随意行为或缺少目的性的自然行为。在这个过程中行为者无论在哪种环境空间之中都处于较为放松、随意的状态。相对于前者的确定性和功能要求,这些空间环境应更具备开放性、随意性、趣味性、多元性。 
 
  开放性是随意性和多元性的前提,它也可以理解为公共性或适群性,这缘于人是群居动物有社会性,有与人接触的需求,而公共的开敞空间为这一需求提供了土壤。在这里交流是由人的社会属性引起的,而非具有一定目的探讨性交流,它需要多人的参与,也要为多人提供接触他人的条件。开放性的空间缺少阻隔和划分,它具有明显的通透性,缺少隐蔽性。在这里一切都处于公开展露的状态,不同人群在此的行为也会表现得很多元化,同样是一片傍水的草坪,有的人可能选择在上面席地而坐享受日光,有的人则会临近水边嬉水为乐,还有人会选择沿河散步浏览风景。草坪针对不同的游憩者具有不同的意义和用途,这些行为并非这些人在游历前安排或计划好的,而是来到草坪后根据个人喜好行动的,因此广场、公园、滨水区、风景区等户外公共空间在设施上要符合这种多元化的需求,同时也要考虑可以服务于不同人的基本内容。在这样的环境里,人们多期望获得轻松愉悦的心情,这类空间在设计时就要考虑如何让行为人得其所想,趣味性是为其增色的要领。在这方面,趣味性同时也伴随着艺术感而存在,如中国古代园林“曲径通幽”的艺术特征,一方面模拟自然山林道路的曲折蜿蜒,一方面也与中国传统艺术中的倡导的“含蓄”、“暗示”不谋而合。③而较为直接的趣味性设施的点缀和安插也会使环境更具风格和艺术感,如一些固定的健身活动设施可以引起人逗留游玩的兴趣,一些具有艺术感或幽默感的雕塑和小品会让呆板的空间充满灵性。此外就是景观、设施、小品等设置的要有随意感。与功能型建筑不同,人在游玩时并不十分在意沿途有多少座椅、花圃、亭子,甚至也不会计较他所在的位置以及之间的间距,有美景的时候就坐下来,无景色欣赏就走过去是非常自然的,景点的位置和行人的行径是决定辅助设施位置和数量的关键,而不是严格的按照一定的长度、距离来决定设施的规划。 
 
  结语 
 
  综上述分析可以认识到作为建成环境人的行为方式和行为模式对其形态和规划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也是建成环境区别于未被改造的、原始性自然环境的关键,因为服务于人、被使用于人,所以使用者在此地是否使用便捷、使用舒适也就成为评判其优劣的关键。而好的空间设计也要求设计者必须考虑到使用者的行为特征再决定整个空间的规划和部署。在总体的设计工作中,设计者可以轻松地通过环境行为学原理分析空间之间的关系和各单体空间应具有的基本尺寸、照度、温度、湿度等环境工程学数据,还可以根据空间的实体情况、活动者的行为习惯确定各单体空间之间的连接和围合方式,使资源可以得到合理的有效的应用,也可以减免不必要的支出和浪费有利于修葺项目的长期维护和使用。 
 
  注释: 
 
  ①张浩.论潜意识或无意识认知[J].东岳论丛,2007(4):126-127. 
 
  ②时光.论潜意识的认知功能[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1). 
 
  ③吴家骅.景观形态学[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论文榜(www.zglwb.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代理,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栏目列表
联系方式
推荐内容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6119-6312
微信号咨询:
18961196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