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弱势农业主体的发展模式
新型农业主体发展的初始阶段不可避免地需要政府政策的支持,我国农业管理部门已经制定了专门的财政?税收?用地?经营?保险等方面的扶持政策?同时,很多欠发达区域政府还设立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专项基金,通过贴息?补助?奖励等形式,支持新型农业主体兴建生产服务设施?建设原料生产基地?扩大生产规模?推进技术改造升级等?但欠发达地区受财政能力的限制,其支持力度还不能完全满足各种农业主体的发展需要?此外,过多的行政干预反而会影响农业主体的市场化选择,造成区域农产品供给结构趋同,而且现有的WTO框架对政府采用直接农业补贴和政策优惠的限制越来越严?因此,对于弱势农业主体而言,自身的经营模式创新应该是促进其竞争优势提升的主要动力,要努力探索以内在的经营模式和农产品质量提升为主,政策优惠和直接补贴为辅的竞争能力培植模式?
目前,理论界和实践界对农业主体的经营模式主要有“公司+基地(农户)”?“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两种?“公司+基地(农户)”是以龙头企业带动农业产业化的经营模式?这种经营模式客观上有利于农户销售农产品,但本质上是仍然一种农业企业主导的供应链,农户或其他农业主体失去了土地的经营自主权,在供应链条中始终处于弱势的地位?在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新型农业主体出现后,各区域政府开始提倡“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经营模式?这种模式通常以形成一定规模的种植户或养殖户作为基层生产单位;专业合作社以法人身份按产业链?产品?品牌等组建联合社,而联合社是把更多的家庭农场联合起来,为家庭农场或专业大户进一步提供生产技术?农产品销售?生产设施等多方面的服务?具体而言,农产品生产的耕?种?收等主要环节可以靠合作社提供,而田间管理主要靠家庭成员来完成?例如,上海市松江区通过试点“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模式,既稳定了粮食和生猪生产,保护了耕地并改善了农业生态环境,又促进了农业规模经营和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但是,从荆州市实施的情况来看,合作社的发展对欠发达地区的农业主体的服务效果仍然不尽人意?其原因在于:一方面,欠发达地区的弱势农业主体的生产规模或产品质量没有达到较高的水平,加入或不加入合作社的利益并没有太大的差异;另一方面,弱势农业主体没有扩展农业产品供应链的能力,因而仍然改变不了类似传统农业生产模式下的被动地位?农业产业集群经常向下延伸到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和客户,并侧面扩展至辅助性产品的制造商以及与技能?技术或投资相关的公司,其发展不仅有利于降低农产品的交易费用,形成区域农业品牌优势,还有利于改善城乡之间的生态环境?因而,被很多学者认为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和提升农业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5]?但问题是,对于弱势农业主体所处的欠发达地区,短期内很难具备建立农业产业集群的条件?因而,弱势农业主体要实现从有限的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化需要更特殊的突破口和长期的动力机制?
农业竞争优势的直接来源包括农产品价格?农产品质量?农产品结构以及农产品的差异性与趣味性等,而这些直接来源受到技术创新?结构调整?政府支持?劳动者素质?自然资源以及高标准需求等因素的影响[6]?虽然弱势农业主体表面上在竞争力的直接来源及其影响因素没有绝对优势,但是不可否认其仍然具备潜在的外部经济性?合作效率以及创新能力?改变其弱势地位的关键在于,欠发达地区政府及农业合作组织需要通过一定的经营模式创新激发潜力,并使其价值在特定的市场上得以体现?国内有关研究表明,竞争优势的发展应保持已有的资源禀赋比较优势,通过规模的扩大和质量的提升,以“包装特色农产品”为依托,将外生比较优势升华为内生的比较优势,形成规模经济和特色农业,并引入电子商务和供应链管理方式突破产业发展的前景[7]?因此,欠发达地区要立足于区域农产品的比较优势,进行准确的产品定位,利用供应链延伸或电子商务等手段,激发各种竞争力影响因素的潜力,进行经营模式的创新,使弱势农业主体摆脱发展困境,增强市场竞争力?经营模式创新的关键是建立一个能集成区域农业资源?简化农产品流通渠道和压缩交易时间的支撑平台?事实上,欧美农产品市场的发展实践已经表明,农业电子商务平台性组织有助于产生规模化的市场渠道?紧密的合作组织结构?信息共享和信任机制以及公共的支持环境等,并且由平台性组织而引起的交易模式变革会促进农业产业内部结构的调整[8,9]?
3弱势农业主体交易平台的构建
所建立的平台要能支撑弱势农业主体竞争力培植的过程,必须将平台的定位和功能设计与弱势农业主体的特征和潜在优势的挖掘结合起来?近年来,长期存在的农产品质量问题反映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并不完善,城市居民的农产品消费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受季节因素和农产品生产周期的影响,规模化的农产品集中上市往往会造成暂时性的农产品供给失衡,致使农产品价格波动剧烈,导致农业主体生产的风险加大,这样将对区域性农产品供给的稳定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此外,在现有的农产品流通体系下,农产品的供应链较长,使消费者普遍感觉农产品价格偏高,而农民又因销售价格偏低生产积极性不高?针对这些问题,欠发达地位的弱势农业主体应抓住这些问题中的某一个核心,将其作为经营模式创新的切入点就可以逐渐建立起市场竞争力?
从荆州市弱势农业主体的实际情况看,弱势农业主体在短期内不具有全国范围内的竞争实力,因而建议弱势农业主体的服务定位立足本地?支撑这种市场服务定位的平台应该以“生态?便捷?娱乐和社会公益”为特征,为欠发达地区的弱势农业主体提供市场价格?需求分析?订单式生产?供需信息等方面的服务,致力于提高区域消费者对本地农业主体的认可,减少农业主体的经营风险,为培养弱势农业主体的持续性市场竞争优势奠定基础?在当前电子商务得到城市消费者普遍认可的环境下,这种支撑平台可以具体化为第三方农业组织提供的电子交易平台?具体而言,这种电子交易平台应该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1)为区域消费者提供生态农产品?交易平台建立的基础是实现小规模弱势农业主体供给的规模化,并只向特定区域内的城市消费者提供质量安全的生态农产品?为了保证产品质量的可追溯性,农产品的供给方只能是区域内得到平台认可的高品质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或传统小规模生产的农户?重点供应区域内城市居民直接消费的季节性农产品或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交易平台实质上可担任确保农产品质量的担保角色,平台的经营不强调弱势农业主体农产品种养植的规模化?成本竞争优势,更多地关注农产品种养殖?流通环节和消费环节的质量安全性,并力求通过电子商务的优势来创新农产品供给模式,努力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与销售价格两者间的平衡?
2)强调农产品交易方式的便捷性?结合电子商务的优势,将农产品的供应链虚拟化,并对传统农产品的交易流程进行创新?通过区域内消费者直接预定的方式,减少农产品采摘的提前期?存储时间和周转环节,保证为特定的顾客群体按时按量地提供新鲜的农产品?特别要能满足那些对农产品质量要求高?无暇采购或不方便采购的客户需求,甚至可以以社区或企事业单位为服务对象,提供方便的直接配送服务?
3)融网络休闲与生态农产品真实消费于一体?为了提高交易平台的吸引力,交易平台提供消费者可以参与特殊农产品种养殖过程的功能,实现“虚拟家庭农场”的概念?参与“虚拟家庭农场”的农业主体可以不受规模的限制,只要能提供质量合格的农产品养殖服务就可以成为农产品的供应商?消费者可以通过网络平台“领养”生长周期较长?价值较大的农产品,可以参与个性化的农产品种养殖过程,观察各个时间段内农产品生长的状态,并提出合理化的委托管理建议?通过这种方式可增强用户对农产品成长的期待及收获优质农产品的成就感,从而可以提前锁定农产品的销售价格和销售数量?
4)服务于区域弱势农业主体的社会公益性?交易平台可以免费发布各种农产品或农资的供需信息,为区域弱势农业主体(特别是传统的小规模生产农户)的生产和销售活动提供更快捷?更多可选择的渠道?交易平台具有实现订单式农产品供给的功能,可以满足顾客对农产品品质的需求,避免农业主体片面追求产量而采用非生态性的种植方式?平台的社会公益性对弱势农业主体的长期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在欠发达地区的多数农业主体没有大量资金建设生态农产品基地的情况下,可将分散的小规模种养殖资源集成起来,提高当地传统农业主体的经营性收入;另一方面,对于新型农业主体,可减少其农产品种养殖的盲目性,降低因农产品供需不平衡所引起的价格风险问题?此外,交易平台发展到一定规模后,有利于建立起以农业交易平台为主导的市场机制,引导区域弱势农业主体自主发展,保证农产品供应链和运营模式的多样性,解决因政府导向所致的产业结构趋同和重复建设问题?当然,考虑到季节因素?生产周期?价格敏感性?保鲜储藏?重复性日常物流配送等问题,农产品的交易和非农产品的交易方式会存在较大的差异?因而,面向弱势农业主体的交易平台的功能与运营模式设计需要特别的考虑?但关键问题是,要将B2B和B2C等经营理念融入到区域弱势农业主体的农产品运营模式创新中,用于优化高品质农产品的种植?流通?销售和消费等各环节,以“生态?便捷?娱乐和社会公益”的服务理念来锁定区域内的消费群体?
4小结
欠发达区域在先天条件不足的情况下,片面追求新型农业主体形态的多元化和规模的扩大,而缺乏明确的农业主体发展定位?商业运作模式和战略导向的经验积累或创新,这将导致建立在单一优势资源上的比较竞争优势逐渐丧失,也是目前弱势农业主体运营困境产生的根本原因?弱势农业主体面对区域农业现代化条件上的差距,要提高其市场竞争力需要从自身经营哲学和经营模式的创新入手?区域性农产品电子交易平台的建设可使弱势农业主体能共享供需信息和技术,对稳定产品质量?保障农业主体的经济利益以及规避经营风险都有重要的作用?以交易平台为支撑的弱势农业主体间通过合作能打破“小规模分散供给”受制于“大市场”的农产品价值链结构,使弱势农业主体能有效地跟踪市场动向,实现各种农业资源的定向供给和价格锁定,确保预期收益的稳定性?
参考文献:
[1] 王丽娟,徐建华,陈百生,等.浙江省区域特色农业集群发展对策研究[J].浙江农业科学,2013(9):1061-1064.
[2] SASSI M.Agricultural convergence and competitiveness in the EU-15 regions [A].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Agricultural Economists Conference[C].Gold Coast,Australia,2006.1-19.
[3] KISAN G,JONATHAN P,JAN D.FAO/WFP crop and food security assessment mission to Zimbabwe [R].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2010.1-34.
[4] 孙瑞玲.中国现代农业建设的路径与模式选择[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2):163-165.
[5] 常伟,罗剑朝.技术进步对现代农业产业集群的影响研究——以陕西富平农业产业集群为例[J].科学管理研究,2013,31(4):85-88.
[6] 高峰,亓秀华.我国农业产业集群形成机理分析[J].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0(2):12-18
[7] MICHAEL E P.Clusters and the new economics of competition[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8(12):77-89.
[8] ACIKSOZ S.The cluster of urban agriculture:case of bartin-turkey[J].ARIM Bilimleri Dergisi,2009,15(4):348-357.
[9] MELANIE F,TOBIAS H,GERHARD S.Developments and development directions of electronic trade platforms in US and european agri-food markets:Impact on sector organization[J].International Food and Agribusiness Management Review,2004,7(1):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