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论文中心 > 社科论文 >

风险社会视角下食品安全网络舆情引导与控制策略(2)

时间:2014-08-27 08:58 点击:
3 食品安全网络舆情风险引导与控制策略 3.1 及时公开信息,尽量避免信息不对称问题 信息不对称是产生舆情恶化的客观原因。在以往的政府管理中,主要采用上传下达的行政管理方式,信息发布渠道较窄,信息传递滞后。
  3 食品安全网络舆情风险引导与控制策略
 
  3.1 及时公开信息,尽量避免信息不对称问题
 
  信息不对称是产生舆情恶化的客观原因。在以往的政府管理中,主要采用上传下达的行政管理方式,信息发布渠道较窄,信息传递滞后。当食品安全事件爆发时,公众面对突发状况,往往容易陷入恐慌之中,急切需要获取相对权威、准确的信息。而政府相对闭塞、滞后的信息发布渠道难以满足公众的需求,这就给虚假信息的传播提供了温床,导致谣言满天飞,引发舆情失控。要化解这些危机,则需要做到信息的及时公开,使信息透明化。首先,以各地政府的门户网站为依托,建立高效稳定的信息平台:一方面通过互动模块的建设及时了解公众的信息需求,另一方面拓宽信息发布渠道,最大限度地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与表达权。其次,国家相关的专业检测部门也是食品安全事件信息发布的重要渠道。由于掌握了专业的食品药品检测技术,这些部门所发布的信息更具有权威性。通过权威信息的发布,使公众更为科学、准确地认识食品安全事件,有利于打破谣言,缓解公众的恐慌情绪,引导公众的理性行为。
 
  3.2 加强网民道德建设
 
  网民的道德失范是产生舆情失控的主观原因。国内食品安全事件的主要成因来自于食品生产经营者的故意违法违规行为。正因为如此,网民在面对突如其来的食品安全事件时,由于负面情绪的影响更容易处于失去意志力与判断力的集体无意识状态,加之网络的隐蔽性,往往会采取以讹传讹的道德失范行为。因此,加强网民道德建设,提高道德规范对网民行为的约束力,是发挥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的正面作用,消除不良社会影响的重要措施。开展网民道德建设,需要从提升网民的网络道德责任意识入手。社会责任是道德素质的核心内容,只有树立网民的社会责任感,才能使他们在发布与转载相关信息时考虑自身行为对他人以及对社会的影响,以更为谨慎的态度对待那些还未确定真伪的信息,做到不信讹,不传讹。在培养网民自主意识与自律意识的同时,还需要提高他们参政议政的热情,确保他们以合理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利益需求,发挥网络舆情的辅助管理作用。此外,文化建设也是提高网民道德素质修养的重要手段。通过建设积极、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可进一步提高网民的审美情趣和信息甄别能力,减少虚假信息对网民行为的不良影响。
 
  3.3 加强网络舆情引导
 
  在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的发展过程中,主流观点对舆情的发展方向起到决定性作用。主流观点的形成包含自组织与他组织过程。其中,他组织过程对自组织过程起支配作用。因此,如何发挥媒体、网络意见领袖的作用,形成强势、有利的主流观点,便成为舆情管理的关键问题。相关政府要重视与发挥网络媒体的信息传播与舆论导向作用,通过议题设置引导网民的注意与思考,促进网民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提高网民在原则性问题上的判断能力。此外,相关政府还需要积极培育具有正确价值观与丰富知识的网络意见领袖,充分发挥相关专家、学者的专业知识特长,为网民提供较为权威与准确的信息,以培养网民区分与全面看待各种信息的能力。通过上述手段,政府部门可以牢牢把握舆论的主导权,及时纠正网络中的虚假信息与网民的错误认识,确保舆论的正确性[13]。此外,政府部门还可以通过媒体、网络意见领袖等传播渠道,广泛宣传党的相关方针政策,使网民进一步了解政府的当前政策,以提高网民参政议政的素质与能力。
 
  3.4 完善网站规章制度,加强法治建设
 
  互联网不仅是一个自由的舆论平台,它更是现实社会在网络虚拟世界中的映射。在这个虚拟世界中,虽然个体的真实身份被部分或全部隐藏,但是网络世界和现实世界毕竟相互联系,在网络中的一言一行都会对现实社会中的个体或群体产生影响,特别是在食品安全网络舆情中,一张图片或一句话都有可能成为引发舆情爆发的导火索。因此必须制定各种规章制度,如采取后台实名制、信息审查制度等,以规范网民在这个虚拟世界中的行为。对于网民来说,网站的规章制度是有形的约束力,只有遵守这些规范,才能在网站中发布相关信息,并融入到正常的网络讨论之中。
 
  然而,规章制度只是来自网站的一种约束,缺乏一定的威慑力,且其本身存在一定的漏洞,并不能完全发挥作用。如实名制虽然具有警示作用,但不法份子可以盗用他人身份继续发布违法违规信息,破坏网络和谐。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强网络法治建设,提高网民的法制意识,引导与规范网民的行为,减少网络舆情对社会产生的负面影响。
 
  食品安全事件频发是我国进入风险社会发展阶段的重要表现。食品安全网络舆情风险是新形势下政府风险管理所面临的重大挑战。由于网络的自由性、隐蔽性等特征,常常会被一些心存不良动机的人所利用,在发生相关事件之后,大肆发布具有煽动性的虚假信息,引起社会恐慌,严重危害社会稳定。因此,如何准确把握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的特征与演变规律,并在此基础上采取科学、合理、有效的引导与控制措施,对于减少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的负面影响,使其成为公众参与食品安全管理的有效平台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文献回顾,发现有关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的研究比较匮乏。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结合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的特点,分析其从微观个体到宏观整体的演变机理与关键控制点,并提出相应的引导与控制措施。然而,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的演变过程复杂,影响因素众多,需要运用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深入研究。此外,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研究以现实网络中的舆情数据信息为基础,而这些信息通常以半结构化或非结构化的数据形式存在于各大网站及论坛中,需要利用相应的数据挖掘技术进行挖掘与分析。因此,在未来的研究中,需要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及软件,进一步分析网民行为影响因素及信息传播网络拓扑结构对食品安全网络舆情演变的影响,为政府舆情风险管理政策的制定提供更为科学的理论支撑。
 
  参考文献:
 
  [1] 庄友刚.跨越风险社会:风险社会的历史唯物主义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2] LUSK J L, TRAILL W B, HOUSE L O, et al,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 demand: Experimental evidence of preferences for 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European Union[J].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2006,57(1):1-21.
 
  [3] LEE J Y, HAN D B, NAYGA R M, et al. Valuing traceability of imported beef in Korea: An experimental auction approach[J]. Australi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Resource Economics,2011,55(3):360-373.
 
  [4] 刘 文,李 强.食品安全网络舆情监测与干预研究初探[J].中国科技论坛,2012(7):44-49.
 
  [5] 黄晓斌,赵 超.文本挖掘在网络舆情信息分析中的应用[J].情报科学,2009,27(1):94-99.
 
  [6] 黄 敏.网络舆情热点挖掘算法研究与实现[J].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6(6):67-72.
 
  [7] 宗利永,顾宝炎.危机沟通环境中网络舆情演变的Multi-Agent建模研究[J].情报科学,2010,28(9):1414-1419,1425.
 
  [8] 兰月新.突发事件网络舆情谣言传播规律模型及对策研究[J].情报科学,2012,30(9):1334-1338.
 
  [9] 王铁套,王国营,陈 越.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网络舆情预警模型[J].情报杂志,2012,31(6):47-51.
 
  [10] 毕宏音.网络舆情形成与变动中的群体影响分析[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3):270-274.
 
  [11] HELSLOOT I, RUITENBERG A. Citizen response to disasters: A survey of literature and some practical implications[J]. Journal of Contingencies and Crisis Management, 2004, 12(3):98-111.
 
  [12] NOELLE N E. The Spiral of Silence: Public Opinion, Our Social Skin[M]. Second edition.Chicago:The University Chicago Press,1993.
 
  [13] 肖文涛,范达超.网络舆情事件的引导策略探究[J].中国行政管理,2011(12):24-28.

   论文榜(www.zglwb.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代理,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栏目列表
联系方式
推荐内容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6119-6312
微信号咨询:
18961196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