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运用新媒体提高马克思主义
大众化实效的对策思考
在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我们要充分认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社会影响力,以新媒体为载体和平台,传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用大学生可以接受的语言和方式实现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只有被广大学生所理解、所接受、所信仰,才能真正转化为强大的精神力量。
1.优化新媒体传播语言,引发学生共鸣
列宁曾说:“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最高限度的通俗化。”因此,在网络化、信息化成为当代传播环境基本特点的当下,要在大学生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现高效传播,就要求理论传播者重视了解网络语言的模式和工具,进行适当的吸取和扬弃,将高高在上的政治理论转为接地气的“大众话语”。理论传播者要善于运用新媒体技术创新理论传播方式,借用正面的网络流行词汇,使用贴切大众实际生动的描述语言,以此来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感染力。如2010年11月10日的《人民日报》,一篇题为《江苏给力“文化强省”》的报道占据了头版头条,让很多人颇感“意外”。原本属于网民自娱自乐的网络词汇登上了向来以严肃、严谨著称的《人民日报》,这种顺应网络潮流、亲近网民的举动,立刻引来赞声一片。又如,2013年10月14日,在互联网上出现了一个题为《领导人是怎样炼成的》的动漫视频,该视频首次用动漫卡通人物形式来展现中国的国家领导人形象,以习近平等国家领导人的晋升之路为例,向世人介绍了中国的政治制度,整个视频画面清新,语调轻松,且不失幽默,深受网民喜爱,短短两天时间点击量就超过了100万次。在高校开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过程中,理论传播要积极学习借鉴社会上一些好的做法,紧紧抓住大学生们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用喜闻乐见的传播形式来增强大学生的关注度,用通俗易懂的道理来阐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科学性,用符合媒体传播要求的语言解答学生们关切的问题和存在的疑惑,让大学生们深刻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他们的学习、生活、成长密切相关,进而激发他们学习、信任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兴趣和热情。
2.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加强舆论引导
面对纷繁复杂、海量多元的互联网信息,如何帮助学生筛选出有用的信息,做出理性的判断,从而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任务。高校理论传播者要充分兼顾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优势,努力构建线上线下联动的传播机制,多渠道传递正能量。首先,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阵地作用,借助新媒体创新授课形式,丰富讲课内容,特别是增加典型案例分析,并将网络道德和网络法规融入到课程教学中,让学生轻松、愉快地理解消化理论知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奠定思想基础。其次,各高校要有效整合网络资源,积极建设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网站、QQ群、飞信群、手机报、官方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及时发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的最新研究成果,理论传播者要围绕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及社会热点问题与学生开展网络交流与互动,充分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价值取向,并进行有针对性的舆论引导。第三,积极开展新媒体线下教育活动,各高校可以将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生社团作为重点来抓,将其作为网下开展大学生政治理论学习的主要载体。通过举办集中理论学习、热点问题辩论、撰写学习心得、网上党校学习等活动,让大学生们在主动参与理论学习过程中获得自我教育与自我提升。特别是每次学习结束后,可以安排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讲给同学听,从学生的角度进行消化理解,不仅有创新,而且贴近学生实际,便于同学们接受。
3.健全新媒体管理制度,规范网络行为
鉴于我国新媒体管理制度的相对滞后,在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过程中,我们必须要加强立法,健全监管机制,创新信息技术,为更好地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提供良好的条件。首先,要加强和完善新媒体法制建设。新媒体的发展日新月异,我国虽已制定了关于计算机系统安全、域名注册、信息安全等相关法律数十部,但是仍然存在许多空白点,急需制定一部综合性的法律,以明确互联网治理机构的基本权责、详细的安全制度和技术措施、网民的权利和义务等,在全社会推行网络实名等级制度,建立虚拟互联网的法律约束机制,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提供良好的法制监督环境。其次,要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媒介素养。我们要大力培养大学生的主体意识,通过组织形式多样的主题班会、党团日活动、专家讲座等活动,加强新媒体法律政策的宣传,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新媒体时代的特点,增强其自主分辨能力、自主选择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从而形成自我约束、自我规范、理性客观的健康媒介素养。第三,要建立健全高校信息监管机制。高校要高度重视媒体信息的监管工作,规范校内网络场所管理和校园网使用规定,在建立一支信息技术过硬、有一定理论水平的互联网管理员队伍的同时,还要利用高科技手段严密监控互联网入口,及时修补网络漏洞,强化防火墙功能,严控不良信息的传播,努力创建一个积极向上、健康有序的校园网络环境。高校可以充分激发学生在理论网站建设中的主体意识,在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和工作流程的基础上,学生可以自发完成网站的页面设计、开发运行、维护管理等,实现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
4.提升理论传播者综合素质,增强工作实效
美国著名的政治学家哈罗德·拉斯韦尔曾指出:“专家、领袖和普通人可对世界大多数人的趋势有同样的大体估计,也可对战争的可能性有同样的总体看法。在整个社会,使普通人头脑中关于现实世界重大关系的图景,与专家、领袖头脑中的图景高度相等,将主要由大众传媒的控制者促成,这绝不是幻想”[6]。这个论断告诉我们,高校运用新媒体提升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真正取得实效,关键在于建设一支具有较高理论功底、媒介素养的专业工作队伍。首先,要注重提升理论传播者的媒介素养。当今人类已经进入互联网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只有顺应这个世界潮流才能焕发出更大的生命力和感召力新媒体技术发展迅速。因此,高校要针对理论传播者开展各种信息技术培训,理论传播者也要正确认识和主动接受新媒体,并认真学习新媒体的相关知识,弄清楚新旧媒体、不同新媒体间的区别和应用范围,了解、掌握大部分学生关注使用的媒体技术,学会用生动的语言、合适的传播方式讲解抽象的理论知识,只有这样,才能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宣传和普及,真正提升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的实效。其次,要提高理论传播者的专业素质。在新媒体环境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处于同一信息平台上,理论传播者不再享有信息资源的优势地位,这就需要他们不断地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专业素养,拓宽信息源和增大信息量,这样才能针对不同的思潮、价值观和社会热点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增强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和认同。第三,充分发挥高校政工干部的优势。各高校要在思想政治教育专职干部和学生党员中培养出一批富有创新精神和敬业精神的“网上辅导员”、“网上评论员”、“网络卫士”等理论传播者,以普通网友的身份与大学生进行平等交流,针对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敏感话题,发表一些贴近学生实际、贴近网络语言、有积极引导作用的文章或帖文,更好地使马克思主义被广大学生所理解和掌握。
参考文献
[1]十七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07.
[2]胡锦涛.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的讲话[EB/OL](2008-06-21)[2013-05-26].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1024/7408514.html,2008-06-21.
[3]邓卫.大学生红色网站: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J].求是,2006(04).
[4]周亚莉.关于大学生消费现状以及问题的思考[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4):94.
[5]罗丽榕.加强大学生的个人理财教育与消费引导[J].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67-71.
[6]宋叶宇.新媒体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运用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2:23.(责任编辑、校对:陈东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