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市民的环保行为及政府环保政策应对 由表二可以看出,在环保行为中愿意绿色出行(“绿色出行”是指乘坐公共汽车、地铁等公共交通工具,合作乘车,环保驾车、文明驾车,或者步行、骑自行车等努力降低自己出行中的能耗和污染。)的市民占到约有一半(43.6%)。市民在愿意绿色出行的原因中“打车方便”26(6.8%),“公交系统变得更好”144(37.9%),“政府严格控制私家车出行”41(10.8%),“私家车费用无法承担”6(1.6%),“公共交通不用花钱”32(8.4%),“为了减少环境污染”76(20.0%),“为了个人健康”50(13.2%),“其他”5(1.3%)。市民在不愿意绿色出行的原因中“打车不方便”66(16.1%),“公共交通太拥挤”125(30.6%),“出门距离远公共交通不方便”88(21.5%),“公共交通不安全”12(2.9%),“家里人口多,老人/孩子有私家车更方便”39(9.5%),“开车出去有面子”4(1.0%),“工作需要”37(9.0%),“保护环境是政府和企业的事,个人无需做什么”3(0.7%),“大家都没有节省能源,我一个人做也没有效果”18(4.4%),“全球气候恶化对健康的影响离我太遥远了,我现在不会关心”5(1.2%);“其他”12(2.9%)。由上可见,大约有20%的市民表示愿意绿色出行的原因是希望借此减少环境污染,而且44.7%的市民表示只要在公交系统变好、打车方便的情况下自己是愿意绿色出行的。由此可见,目前公共交通存在的一些不足是阻碍公民绿色出行的主要原因,其中有接近一半的市民有绿色出行的意识,但是相应的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和配套条件还有所欠缺。 在环保行为上,52.5%的市民表示知道燃放烟花爆竹会造成环境污染但是过节时候依然会燃放,另外市民更愿意以自己日常生活中节约能源的方式(例如:绿色出行、在家里尽量节能减排)为治理环境出一份力。这就需要政府做出相应的激励措施以促进公民能够积极主动参与环保行为,同时政府还要在公共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做出相应的保障。 3 结论和建议 由本文的案例分析可以看出,市民的环保知识和环保态度对市民的环保行为是有一定影响的,但同时也存在一些有待改善之处。例如,市民对于环保知识认知方面存在不同层面的欠缺,针对此现象政府应该改善以往一刀切的宣传模式,应采取多渠道、多方位、多层次的方法宣传关于雾霾等环保方面的相关知识,充分考虑到公民的文化程度、生活环境等对宣传效果造成的影响,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提高市民对雾霾现象的认识,而只有在认知充分的条件下公民才会主动采取环保行为。 根据统计数据反映出来的市民在环保行为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本文也提出一些相关的建议:(1)政府要多途径的改善市民的环保态度。调查结果显示,多数市民在知道放烟花会污染环境的情况下仍然会在节日中燃放,可能的原因包括市民没有真正了解燃放烟花的直接或间接的有害影响,仅知道“燃放烟花会环境污染”的口号,对具体问题却缺乏深入的思考,不知道究竟有什么具体的危害,会危害自身的哪些方面,对环境造成的危害程度有多大等。而现有的媒体也只是从最简单最直白的宣传口号出发,不能真正把上述问题普及到市民生活中去。而政府需要解决的则是更深层次的问题,即深度分析阻碍公民环保行为的原因,通过政治、经济、法律、文化等各方面来提高公民的环保意愿。比如对于烟花爆竹的生产和汽车的购买也要进行严格控制,在此基础上可以通过制作纪录片、公益广告等方法进行环保宣传,但宣传的内容要更具体易懂,宣传方式要生动活泼易于接受。(2)通过奖惩措施促进市民的环保行从被动转为主动。调查显示,市民只有在不影响自己正常生活的情况下愿意为环保出力。在此前提下政府的积极号召和激励可以促进市民更愿意主动参与环保,因此政府可以采取一些奖励措施来鼓励群众的参与热情和实际参与度,以期调动市民的积极性,提高市民的环保行为。(3)重视法律的规范和保障作用。根据统计结果可以清楚的看到市民对法律的信任程度较高,并且在现实生活中我国法律拥有较强的监督和规范作用。正如学者李杰所说,我们要充分调动法律法规等各种各样的手段,努力创造条件,不断增进公众的环保行为,推动环保意识向环保行为的转化,让公众具有环保未来之眼光,积极主动参与环保工作。 同时还要改善经济生产结构,从源头上控制环境污染,主要的政策建议有:(1)规范行政,加强监督,贯彻政府问责。本文根据统计分析发现市民把环保责任主要归咎于政府,这说明政府缺乏公信力,对相关的法律、行政法规等缺乏严格的执行,在发展上存在盲目追求短期经济效益而忽略生态环境保护的错误观念,并且在监督工业污染等方面也存在监管不力现象。(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目前诟病较多的公共交通建设。从市民现有的绿色出行意愿可反映出市民有为改善环境做出贡献的意愿,但是由于公共交通存在的各种问题而使绿色出行的意愿无法完全实现,政府如果能够加大力度改善目前公共交通存在的问题,则可以更大程度实现市民的绿色出行,因此政府加强论文答辩公共交通基础建设不仅是满足市民的生活需求更是环境保护的基础保障。 参考文献 [1] 烟农,雾霾围城-预警之外还需要公共行为[N],新华每日电讯,2013,1. [2] 贺爱忠,唐宇,戴志利.城市居民环保行为的内在机理[J].城市问题,2012,1:53-6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