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科技创新要与国家总体战略紧密结合 建设海洋强国、发展海洋经济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为海洋工程业务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2012年7月20日,广东省委、省政府印发了《关于充分发挥海洋资源优势,努力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的决定》。该《决定》是为贯彻落实国务院批复同意的《广东海洋经济综合实验区发展规划》而制定的。《决定》中提出,通过三年打基础、五年见成效、十年大发展,即2013年完成海洋经济发展试点阶段任务、2015年海洋经济强省建设深入推进、2020年全面实现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的战略目标。《决定》中提到“要加快广州南沙等重点区域建设”、“推进海水淡化示范工程及海工综合利用示范试点工作”、“鼓励人工岛式、多突堤式、区块组团式围填海”、“加强有居民岛地区基础设施、海水淡化和环保项目建设,推进以旅游度假为主要功能的无居民海岛整岛开发”、“鼓励涉海企业和海洋科研机构成立技术产业创新战略联盟,引导涉海企业建立高水平研发机构”、“培育发展海洋信息、航运交易、金融保险等现代海洋服务业”、“推动建立粤港澳地区游艇出入境管理新模式,为游艇出入境和游客登岛上岸提供交通便利”等。 结合国家建设海洋强国、发展海洋经济的要求,从企业的实际出发,实施科技驱动战略,并坚持自主创新的发展方向。如公司明确提出了“做强造船,做大非船,发展海工”的战略转型目标,立志成为全球海洋与重型装备市场技术领先、服务卓越的一流企业。以健全创新体系、完善创新机制、增加研发投入、加强队伍建设为保障,深化创新战略研究,强化船舶建造、海工装备、机电设备等领域的研发工作,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通过创新资本运作模式收购龙穴造船,快速形成能力,为实施公司总体发展战略提供有力支撑。 3.2科技创新要面向市场需求 当前航运市场面临运行成本上升、新航线变化使船东对新船型产生需求,而绿色环保方面的要求又给船型研发提出了新的课题,科技创新只有紧紧围饶市场的需求,加强船型研发,才能在船市变化中抓住机遇,实现转型发展的目标。运营成本降低的要求,包括降低油耗、提高装载率等;新航线和运营模式的变化,如极地航线的开通、巴拿马运河扩建、南美-远东铁矿石运输船大型化、中国豪华邮轮母港建设、国家加强海上维权带来公务船增加等;绿色环保要求,如《联合国气侯变化框架公约》、IMO对航运温室气体减排要求等。 造船企业的船型研发和创新以满足市场的需求为使命,也是船企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只有结合市场需求,研发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船型,才能吸引船东,用科技引领需求。 3.3科技创新要加强与国内外的交流与合作 科技创新需开拓思路,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理念,随着市场对节能降耗等指标的要求越来越高,各船企和设计院所对指标的不断追求,以及企业转型发展的需求,对高新技术产品的要求越来越高,只有不断走出去、引进来,与国内外先进的研究院所合作,加强与船级社和著名船东业主的交流合作,吸收先进的科技技术和管理经验,转为创新的动力和源泉,推动科技的不断创新。公司近年来经营上秉承与大船东的合作交流,从中了解国内外市场的需求,将市场经营的信息不断传递到研发部门,并且加强与国内外一流船级社、科研机构、水池的交流与合作,推动船型指标的不断优化,从而引领市场。 3.4科技创新必须与人才队伍建设紧密结合 科技创新的根本是人才,只有人才队伍建设好,使科技人员体现自我实现的价值,才能真正使科技创新落地。公司对科技人才队伍采取了多种培养方式,如:依托科研项目以及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的研发等加强对后备科技人才的培养;通过专家队伍建设工程的进一步实施,逐步培养了一批学科学术带头人;实施职业发展规划,构建网状多通道的职业发展通道,加强岗位交流锻炼,培养一支综合素质高的复合型工程技术管理人才;结合公司的业务战略发展,尤其是随着新船型研发、能源环保设备、机电设备、钢结构产品、船舶配套及海洋工程业务的开拓,广开门路,采取特殊政策,引进人才,并通过派出和请进、内外训相结合的培训模式,加强创新能力、创新思维的开发,培养出一支高层次、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团队;进一步完善公司高级专家管理体系。 公司在“产、学、研”方面尤为重视,充分利用国家和地方的有关政策,引进海外优秀科技人才。通过与上海交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知名高校深化校企合作,公司建立了流动博士后工作站,高校的教授进厂业务交流指导,通过校企联合培养、项目攻关等方式培养研究型人才,拓展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引进的渠道和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