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褐斑病是甜樱桃生产中一种常见病害。系统介绍了甜樱桃褐斑病的病原菌及其生物学特征、发病症状、流行规律和防治措施等,并对今后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甜樱桃;褐斑病;病原菌;病害循环
中图分类号:S436.629;S66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4)04-0750-03
Advances on Leaf Brown Spot Disease of Sweet Cherry
SUN Yang,SUN Yu-gang,WEI Guo-qin
(Shandong Institute of Pomology, Tai’an 271000, Shandon, China)
Abstract: Leaf brown spot disease is a common disease in sweet cherry production. The pathogens,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symptoms of this disease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affecting the occurrence of disease were summarized. Agricultural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this disease was introduced. Further researches on sweet cherry production were prospected.
Key words: sweet cherry; brown spot disease; pathogen; disease cycle
褐斑病是甜樱桃生产中一种常见病害,主要危害叶片,造成叶片出现褐斑、穿孔,提早脱落,影响树势和第二年果实产量,发病严重的树体在8月份叶片全部落光,导致秋季开花和新叶的产生[1]。该病除危害甜樱桃外,在桃、李、杏、梅等核果类果树上也常有发生[2]。褐斑病由Saccardo[3]于1876年在意大利首次发现,随后在欧洲、美国、加拿大等地的樱桃园内也相继发现此病。亚洲最早有文献记载褐斑病是1923年,由三宅忠一[4]在日本发现。中国褐斑病的发现是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5]。随着樱桃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该病在山东、陕西、四川等地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发病严重时,病田率和病株率均超过90%[6-8]。
目前,对褐斑病的病原菌及发生规律等方面的研究多见于国外文献报道,而国内的研究报道主要集中于防治措施[8-10]。本文通过对褐斑病的发病症状、病原菌侵染过程、发生规律、防治措施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对甜樱桃栽培管理过程中防治该病具有重要意义。
1 发病症状及危害
褐斑病主要危害甜樱桃叶片,也危害新梢和果实。发病初期,在叶片上形成针头大小的紫色小斑点,病斑逐渐扩大为圆形褐色斑,边缘变厚呈红褐色至紫红色,直径2~5 mm。病部逐渐干燥、皱缩,周缘产生离层,脱落形成孔洞。斑上具有黑色小粒点,即病菌的子囊壳或分生孢子梗,能产生分生孢子。感病的树体容易造成树势衰弱,冬季更容易受到冻害;生长时期树体生长缓慢[1]。
2 病原菌
已有的文献报道中,引起褐斑病的病原菌为Cercospora circumscissa Sacc.、Pseudocercospora circumscissa(Sacc.)Y.L. Guo et X.J. Liu、Passalora circumscissa (Sacc.)U.Braun,分别属于尾孢属、假尾孢属及钉孢属,均为无性型样式属(Form genus),3个属在分类上均属于无性态真菌(Anamorphic fungi)丝孢纲(Hyphomycetes)丝孢目(Hyphomycetales),其有性型为子囊菌门球腔菌科(Mycosphaerellaceae)[11-13]。
Cercospora circumscissa Sacc.核果尾孢霉,属半知菌亚门真菌。异名C. cerasella Sacc.、C.padi Bubak et Sereb.。有性世代Mycosphaerella cerasella Aderh.称樱桃球腔菌,属子囊菌亚门真菌。分生孢子梗紧密排列在子座上,青黄色至浅青黄褐色,不分枝,有1~3个隔膜,有明显膝状屈曲,屈曲处膨大,向顶渐细,顶部圆锥形,大小(3~5) μm×(20~70)μm。分生孢子橄榄色,圆柱形至倒棍棒形,有1~7个隔膜,大小(2.7~5.0) μm×(28~118)μm。子座球形或扁球形,生于表皮上;子囊壳浓褐色,球形,多生于组织中,具短嘴喙;子囊圆筒形或棍棒形;子囊孢子纺锤形[14]。
Pseudocercospora circumscissa (Sacc.)Y.L. Guo et X. J. Liu 核果假尾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有性态为樱桃球腔菌Mycosphaerella cerasella Aderh,属子囊菌亚门真菌。子囊座球形至扁球形,大小72 μm。子囊圆筒形,大小35.4μm×7.6 μm。子囊孢子纺锤形,双细胞,无色,大小15.3 μm×3.1 μm。无性态子座生在叶表皮下,球形,暗褐色,大小20~55 μm。分生孢子梗紧密簇生在子座上,青黄色,宽度不规则,不分枝,有齿突,曲膝状,直立或略弯曲,顶端圆锥形,0~2个隔膜。分生孢子圆柱形,近无色,直立至中度弯曲,顶端钝,基部长倒圆锥形平截,3~9个隔膜,大小(25~80) μm×(2~4)μm[5,6]。
Passalora circumscissa (Sacc.) U.Braun核果钉胞菌,属丝孢目真菌,球形子座生长在病症处的表皮下面,褐色至暗褐色,直径18~52 μm。分生孢子梗青色至褐色,紧密簇生于子座上,直或微弯,不分枝,屈膝状,顶端圆锥形,大小(6.2~34.7) μm×(1.9~3.9) μm;分生孢子多细胞,细长,呈倒棍棒状,3~9个隔膜,大小(21.7~78.6) μm×(1.9~3.9) μm[15]。
3 病害发生规律及循环
初侵染源主要来自病害落叶,病原菌主要以分生孢子器和菌丝体在病叶或枝梢病组织内越冬。翌年随着气温的回升和降雨,分生孢子借助风雨传播,从自然孔口或伤口侵入叶片、新梢[16]。不同叶龄的叶片其感病能力也有较大差别,一般病原菌多侵染老叶片,幼嫩叶片受害较轻。
温暖、多雨、空气湿度大容易引发病害发生。沈娟等[17]研究空气湿度与褐斑病的发病关系时发现,当气温在20~30 ℃时,湿度是决定褐斑病发病程度的主要因素,发病程度与空气湿度呈正相关。夏季雨水多时,种植密度大,排水不良的樱桃园发病严重。病原孢子侵染叶片1周后,病症开始出现。若环境条件适宜,病原菌可在叶片背面形成分生孢子盘,产生分生孢子,通过雨水和风的传播而形成二次侵染。
由于病害发生受气候等生态因子的影响,各地在病害发生的始发期、进入高峰期的时间及发病程度上都存在一定差异。刘保友等[15]通过监测褐斑穿孔病田间流行动态时发现,山东烟台地区樱桃褐斑病的初始发病时间为6月下旬或7月初,7月下旬进入发病高峰;而张涛等[6]调查发现,褐斑病的初始发病时间在陕西西安地区为5~6月份,早于山东烟台地区。邵云华等[7]在山东潍坊、淄博、泰安调查的发病时间也不相同。
4 病原菌的分离、纯化与鉴定
4.1 分离与纯化
褐斑病的病原菌分离纯化较难,主要是因为除了目标病原菌外,发病的寄主组织还有内生菌、腐生菌等杂菌,杂菌在人工培养基上生长快,用常规的病组织分离法分离病原菌常被杂菌污染,分离成功率非常低;即使用常规方法分离后的菌株生长缓慢而且很难产生孢子,国内外的研究者多数采用单胞分离的方法对其进行分离和纯化。Sztejnberg[18]将田间收集的病叶,用灭菌的纯净水冲洗病斑,获得孢子悬浮液,在玻璃板涂布后,挑取单胞,在CMA培养基上获得单胞菌株。刘保友等[15]采集田间新鲜病叶样本,将子实体的孢子配成悬浮液,然后涂布到水琼脂玻片上,挑取单胞,转移至PDA培养基上,从而分离纯化出单胞菌株。董娟华等[19]采集新鲜病叶,用毛细管针直接挑取病斑表面的孢子,涂布到水琼脂片上,待孢子萌发后,转入PDA培养。
4.2 鉴定
褐斑病与细菌性穿孔病的发病症状相似,都表现出叶片病斑,病斑处枯萎凋落直至穿孔的症状,所以发病时单纯通过外表观察较难区分。在初步诊断时,进行表面消毒、病原菌分离培养,通过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梗形状、颜色等形态特征镜检观察,以准确鉴定病原菌的种类。但由于目标病原菌生长较慢,产孢较少且容易被杂菌污染,传统鉴定方法的准确率大大降低。而且成熟的子囊孢子在病斑和分离培养条件下很少产生。López-Carbonell等[20]利用扫描电镜对新鲜的樱桃叶面病组织进行观察,确定了引起细胞叶绿体的超微结构变化的病原菌为Cercospora circumscissa。
目前,较为常用的真菌鉴定方法是利用PCR技术,根据真菌的保守序列设计的引物,最常用的靶基因是核糖体基因,其中包括18S、5.8S、28SrDNA之间包括有内转录间隔区ITS,通常认为ITS区有着更高的进化率,可对真菌进行较高水平上的鉴别,如种与种以上的分类水平的鉴定[21,22]。
5 防治措施
褐斑病的发病时间多在6月下旬,此时甜樱桃的采收工作基本完成。很多果农在甜樱桃采收完后放松了其管理工作,导致褐斑病的发生,使叶片枯萎脱落,树势衰落,造成第二年产量大幅下降。
5.1 农业防治
①加强管理,增强树势,提高树体的抗病能力,重视增施有机肥和配方施肥,确保树体营养平衡;②冬春季要彻底清除枝条和地面的病残叶,集中焚烧,重视夏季修剪,剪除和烧毁重病叶和枯死叶,能有效清除病原的初侵染源和再侵染源,又使果园通风透光、降低湿度,达到减轻病害危害的目的;③选择种植红灯、美早、拉宾斯等抗病性较强的品种。
5.2 药剂防治
化学药剂喷洒还是目前最为有效的防治手段。萌芽前,树体喷洒1∶1∶200倍的波尔多液。谢花后到果实采收前,及采收后可喷施2~3次杀菌剂,可用的药剂包括: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稀释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稀释液、70%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稀释液、25%戊唑醇2 000倍稀释液。可在雨前选择保护性杀菌剂,雨后选择内吸性杀菌剂,以保证药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