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从节点和节点之间联系度两方面共同构建交通网络基本结构的方法,对于定量研究交通网络的结构特征具有积极作用,能比较直观地描述交通网络的整体形态及总体发展特征,对未来城市群交通网络的综合分析与研究提供科学方法与支持。本研究也为京津冀城市群交通发展与规划研究提供理论与实证借鉴,有利于增强城市群内的交通网络联系,优化交通网络结构,促进京津冀城市群交通一体化和经济一体化发展。但运用的交通联系度模型是基于重力模型改良的,缺乏对人出行行为的分析,只是初步对京津冀城市群交通联系的模拟分析,有待于依托实际交通流进行实证分析以改进模型。 参考文献: [1]汪海.构建京津冀区域的三大经济增长极[J].北京社会科学, [2]陈洁,陆峰.京津冀都市圈城市区位与交通可达性评价[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3]叶裕民,李彦军,倪稞.京津冀都市圈人口流动与跨区域统筹城乡发展[J].中国人口科学, [4]陆大道.我国区域发展的战略、态势及京津冀协调发展分析[J].北京社会科学, [5]祝尔娟.京津冀一体化中的产业生机与整合[J].经济地理, [6]任崇强,宗跃光,王燕军.京津冀地区产业结构合竞争力空间分异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 [7]于海涛,吴志强.京津冀地区区域结构与重构[J].城市化研究, [8]尚雪梅,王国强.基于社会网络理论的区域旅游空间结构研究———以京津冀地区为例[J].特区经济, [9]金凤君,王成金,李秀伟.中国区域交通优势度的甄别方法及应用研究[J].地理学报, [10]吴威,曹有挥,曹卫东.长三角地区交通优势度的空间格局[J].地理研究, [11]石琴,汪秀英,黄志鹏,等.城市交通网络总体建设水平综合评价方法[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2]文国玮.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规划[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3]胡浩,王姣娥,金凤君.基于可达性的中小文化旅游城市旅游潜力分析[J].地理科学进展, [14]黄晓燕,曹小曙,李涛.海南省区域交通优势度与经济发展关系[J].地理研究, [15]刘丽亚.基于SD模型的城市群-交通影响机理研究[J].道路交通与安全, [16]戴帅,陈艳艳,王振报.山东半岛城市群的城际公路交通吸引研究[J].道路交通与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