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作为一种技术推动着机构的变革,同时也作为一种文化推动社会的发展。一方面,它改变了人们的处事观念,重构了思维模式,解决了行为方式与公共关系的困境,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另一方面,云技术细化了产业分工,加快了信息技术的社会化进程。它对于影响文化的程度不仅在技术发展上,而且在新技术语言环境上也体现了其公共性的涵义。举个例子来说,在互联网的环境中我们难以分辨世界的虚拟与现实,但是我们可以轻松操控计算机来缩短千里之外的距离感与家人、朋友实时对话。这就说明,云技术对现当代发生的巨大变化的影响。 在我国,由于长期受到传统小农经济思想的制约,存在着“企业办社会、政府办企业”的定式共同体模式,不仅仅是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阻碍,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变革产业分工的难度。这一点,从各个部门、单位各自的信息系统和企业联系的紧密程度就可以显而易见。云技术的技术强制性服务与应用分离模式提高了IT业社会化程度,改变了生产共同体、生活共同体、文化共同体的内涵和形态,改变了对共同体的文化感知和认同,从而潜移默化地改变人的思维模式以及意识形态。 云技术改变了共同体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模式,从而推动了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特别是改变了人的生存意义与价值。英国大数据权威维克托·迈克—舍恩伯在其畅销书《大数据时代》中预言:大数据开启了一次重大的时代转型。随之,“云”平台的建立为公共性信息基础上的交互式体验提供了可行性。在这个公有平台上,人们的工作、生活和思维方式都有了飞速的发展,适应数字化时代的新型公共精神正在培育之中。 4 结语 依赖于云计算的新型社会共同体的公共性,正发生深刻的历史变化。它是实体与虚拟交互作用的新的公共生产—生活空间。在《伊托邦》中,米切尔设想未来网络形成的智能空间是一个三层的、层与层之间不断交换信息的“中国套箱”[5]。云计算技术的发展推动着云共享及其服务的不断完善,同时对于云共享的深入研究是为信息资源共享提供了极大地技术和服务支持,使得其能够在更大的空间和范围内扩大研究领域,实现资源共享,提高资源利用率。在长远意义上,又可以为实现“低碳社会”减少了重复劳动,降低了资源的损耗量及其消耗成本,推动着我国对公共性的时代意识,进而提高国家数字化建设的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 王鹏.走进云计算[M].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98. [2] 汉娜·阿伦特.人的条件[M].竺乾威,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38. [3] 冯艳杰.新媒体时代的危机传播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2008:43. [4] 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6:856. [5] 米切尔·伊托邦.数字时代的城市生活[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5:69-7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