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海上风电还遭遇着一系列技术难题的困扰。如海上安装技术、抗腐蚀抗盐雾相关材料的使用以及海上输配电等,此外行业还缺乏相应的专业人才。 海上风电运行环境要比陆上复杂得多,施工难度技术要求高,例如海上风电机组的可靠性技术,它是海上风电开发成功与否的关键,是核心技术。盐雾腐蚀、海浪及潮流冲击等因素对海上风电技术和设备要求很高。尤其是机组,海上风电设备只有先在陆上运行一段时间后经过磨合、观察、改进,才能够装备到海上,否则一旦出现问题,将前功尽弃。海上风电施工的专用船只要求高,一般船很难担负重任。但是目前国内还没有这种海上风电施工的专用船,导致海上风电机组的安装难和海上风电机组的运行维护难。没有海上风电施工的专用船,遇到海上风速过大,汽艇(维修人员乘坐的)就无法靠近,就无法对海上风电机组进行维护,只能是望海兴叹。 目前,维护海上风电设备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一旦设备有问题,就只能将每台50-60吨的风机拆卸下来,租用大吨位的拖船运回陆地维修,然后再租用大吨位的拖船运回海上安装,导致维修成本高,企业的利润减少。海上风电建设成本、维护成本和传输成本之高昂,令人咋舌。台风也是海上风电机组面临的严峻考验。此外,并网问题、后续维修以及海上风电人才等看起来不是问题,其实也是大问题。因此,在技术水平不高、缺乏规划和政策体系的现实条件下,前段时间出现的大规模圈海和跃进只能是功亏一篑。 我国海岸线长18000千米,岛屿6000多个,7.5亿千瓦储量,大大高于陆地风资源。丰富的海上风能资源,是我国开发新能源的优势所在,东部沿海及附近岛屿地区是我国海上风电开发的宝地。 有机构认为,有约1亿千瓦的近海10米水深以内的海域风能资源,约3亿千瓦;20米水深以内的海域风能资源,约4.9亿千瓦;加上30米水深以内的海域风能资源,蔚为壮观,与陆地资源可以媲美。在当前能源吃紧的形势下,东部经济发达沿海地区对能源需求增加,对海上风能要求迫切,前景广阔。如江苏到2020年将建成7000兆瓦海上风场(在潮间带和近海),到那时,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将屹立在东海,成为名副其实的“海上三峡”。目前,全国已经获得国家能源局批准的17个海上风电项目正在进行前期工作,还有总装机容量850万千瓦28个项目正在整装待发,而眼下这丰厚的资源却没有被充分利用起来。 值得欣慰的是,我国海上风电发展的困境受到了各方关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在2月26日发布的《关于修改有关条款的决定》,把“海上风电机组技术开发与设备制造”等项目列入鼓励类项目中。尽快出台标杆电价以引导海上风电资源开发显得十分迫切。国家能源局在召开的海上风电发展座谈会上,对一些问题达成了共识。 《“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提出,要积极推动海上风电项目的建设。科技部最近发布的《风力发电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明确表示,“十二五”期间,中国将继续大规模地进行海上风电开发。国家能源局《2014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提出稳步发展海上风电,这给海上风电发展指明了方向。 (作者为胶东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文章不代表本刊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