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性突破发生在2009年,中国第一台大型海上风电机组—SL3000/90型3MW机组(由华锐风电自主研发),在中海油风电场一次性海上整机安装成功。整个风电场34台机组成功并网发电,这可以说是历史性突破,大大地刺激了中国海上风电的发展。2010年,中海油建设了高达140米的海上测风塔,准备建设一期10万千瓦海上风电项目,规划总装机容量100万千瓦。随后,发展海上风电的帷幕在江苏这个海上风电大省拉开,万里海面(连云港到南通)成为海上发电资源长廊。在划定海上风场之后,全国掀起了一场圈海热潮。先有中电投、大唐集团,国电龙源公司、后有华电集团公司、华润电力控股、广东核电集团、德国索拉CCE等,这些行业巨头风风火火到江苏来实现其海上风电梦。紧随江苏的还有其他沿海省市如河北、天津等。2010年以来,在国家能源局加紧推动海上风电的特许权招标背景下,一轮大规模海上风电跃进,已箭在弦上。从此,海上风电产业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2011年7月,《海上风电开发建设管理暂行办法实施细则》由国家能源局和国家海洋局联合颁布,对海上风电发展进一步规范。进入2012年后,海上风电发展紧锣密鼓,出台了《风力发电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提出,到2015年风电并网装机达到1亿千瓦,昔时发电量达到1900亿千瓦时,光伏并网装机达到1500万千瓦,规划风电新增装机7000万千瓦,建设6个陆上和2个海上及沿海风电基地。“十二五”时期,我国要从风电大国向风电强国转变。科技部风电“十二五”规划发布,给处于逆境中的风电家产打了一针强心剂。2012年,国内海上风电发展出现增长势头,同比增长近一倍的装机规模:46台新增装机,12.7万千瓦容量,其中11.3万千瓦为潮间带装机量,占新增装机总量近90%。 今年以来,得益于相关政策的推动,海上风电项目加速推进。继大连海上风电规划获批后,目前全国已有17个海上风电项目规划先后获得国家能源局批准,项目规划总装机容量为395万千瓦。在国家各项政策的推动下,近海风电进入快速发展、规模化开拓阶段。当前,发展海洋经济的号角再次吹响,山东、广东、江苏、浙江、河北等地加速推进海上风电产业,海上风电潮席卷而来。 发展冷思考 众所周知,《风电发展“十二五”规划》这样规划我国海上风电发展:第一个目标是达到500万千瓦装机容量,时间下限是“十二五”末即2015年;第二个目标是达到3000万千瓦,时间是到2020年。但令人不解的是,“十二五”时期的三年光阴已逝,时间过大半,海上风电目标渺茫,就连4个所谓首批海上风电特许权项目(3年前公开招标)也遭遇尴尬,别说倒排工期,就是何时开工也难以定夺,去现场,还是空海一片,碧海万顷。3年多的光阴一去不复返,当初的狂热哪里去了,其打击之大可想而知。是什么原因导致海上风电徘徊不前呢? 3年多来,海上风电项目种种受阻信息从各个企业陆续传来。空旷的海洋其实并不单纯,牵涉到环保、海事、海洋、渔业、军事、交通等多个部门,让中国海上风电成为了真正意义上“九龙治水”局面。 与此同时我国海上风电规划和政策长期以来滞后。由于海上风电是近些年发展起来的,有忽如一夜春风来才开始之势,起步晚,时间短,发展快,让各方有些措手不及。
其实海上风电个体不是一个孤立的,而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在欧洲,海上风电项目不仅有科学的规划,也有实行一站式海上风电项目的审批程序、建立海上风电联网机制等整套支持海上风电发展的政策。我国海上风电发展规划滞后,部门之间协调沟通不畅,政策体系不配套。在我国海上风电也只有《可再生能源法》及配套政策的支持,针对海上风电发展的整套政策缺乏。因此,我国需要用系统论来研究解决海上风电开发。各部门间的关系协调问题如果得不到有效地解决,势必将影响我国风电事业的快速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