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中国体育题材电影的数量并不少,而且涵盖的范围也比较广,但是经典作品不多。究其原因,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1.体育新闻报道对体育电影的冲击。随着中国体育事业的迅速发展,竞技体育水平的不断提高,大众对体育比赛的热情不断高涨,体育宣传的力度也在不断增加。体育新闻逐渐成为各大媒体中的重要内容。同时,网络的兴起对体育宣传的力度越来越大,电视和网络具有真实、准确、迅速的传播效力,使得越来越多大众的兴趣由原来对“艺术性”“思想性”较强的体育电影转移到体育新闻报道上来。而今不少新闻媒体已经意识到体育新闻报道艺术性、思想性的潜在价值,体育新闻的深度挖掘将体育娱乐化、故事化、人性化,以前属于体育电影所特有的东西正在为体育新闻报道所共享,这更加重了体育电影生存的困难。 2.电影市场不景气也为体育电影的发展带来了挑战。目前市场机制尚不健全,整个电影事业都需要进行调整以适应新的人文环境,电影产业与市场经济体制尚未磨合到最佳状态,对票房和商业利益的追求影响了电影人的创作。而体育电影制作需要大笔资金,使得小成本制作者望而却步,大成本制作者可以选择更受大众喜爱的其他类型电影,因而电影市场的不景气直接导致了体育电影的败落。 3.创作思维受到局限。从中国体育电影的发展历史来看,创作和拍摄一直都围绕着“冠军电影”进行。20世纪70年代末期、80年代初期,中国在经历了“文革”之后开始实行改革开放,那个时候需要通过体育电影反映国人顽强拼搏的精神和作风,是特殊时期的需要,因而那段时间出现了大量以“冠军”的产生和发展为主题的电影。必须承认,那个时期体育电影起到了别的类型电影无法替代的历史作用。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生活和大众的认识都发生了变化,公共媒介的发展使得大众的选择更多样化,而体育电影并未随之改变,场景基本雷同,情节大致相似,思想也无新意,这使得体育电影的观众越来越少。在体育商业化的同时,体育电影创作者并未对黑哨、假球、兴奋剂等腐败现象进行剖析和探讨,这也造成了大众对体育电影的反应平淡。体育电影观众或体育运动观众的认识也从唯金牌论变成对自我价值的实现和对奥林匹克精神的追求,体育电影的创作却没能紧随这一变化。 中国体育电影走出目前的困境需要从题材、形式和内涵等方面进行突破。除了要丰富体育电影的题材,还应该创新艺术表现形式。除此,体育电影内涵的深入挖掘需要电影从业人员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学习与体育项目相关的知识,为体育电影创作提供条件,同时要具备世界眼光及人道主义的情怀,通过体育电影刻画人性美好或丑恶的一面,或是通过体育揭示奥林匹克运动坚持不懈、超越自我的精神。只有在题材、形式、内涵等诸方面进行改善和提高,我国现代体育电影才能够赢得大众的喜爱,才能在激烈的电影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并不断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陈旭光.当代中国影视文化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孟犁野.新中国电影艺术史稿[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 [3]陆邵阳.中国当代电影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4]丁亚平.百年中国电影理论文选[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王敏婷(1977—),女,陕西临潼人,渭南师范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体育教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