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时期的体育电影数量增加,且类型也更加丰富,主要体现出我国对扩大体育的对外交往,尽快提高运动成绩、振奋民族精神的巨大渴望和期盼。《乳燕飞》是反映运动员生活的体育故事片,真实感非常强,而且拍摄技巧也符合体操运动的特点和剧情发展的需要。《沙鸥》反映了一代青年新的心理发展,刻画了运动员对人生意义的思考,表现了他们对人生目标的追寻以及奋斗的精神,国家强大、民族自强是那个时代人们的精神支柱。《一盘没有下完的棋》用深沉的基调表现了日本侵略中国给两国人们带来的不幸以及两国人们之间源远流长的友谊。在这一时期也诞生了许多武术动作影片,如1982年出品的《少林寺》掀起了武术电影的高潮。 20世纪70年代末期,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时期,对现实和历史的批判和对人文理想的追求是这一时期最基本的艺术主题。80年代,各种艺术形式都从试图中政治一体化的传统中挣脱,在这样的追寻中,体育电影开始了对本体的探索和建构。从80年代中期开始,体育电影从文化事业逐渐向文化企业转变,体育电影的性质和运作体制发生了重大变革,体育电影生产从过去的完全政治行为变成了一种与政治息息相关的经济行为。从此,经济利益成为中国体育电影的发展动力和运行目标。新中国以来所形成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体育电影模式在体制上受到了最深刻的动摇,传统中国体育电影体制的解体和改革带来了中国体育电影文化的转型。 5.转型时期(1990~2010)。在20世纪的最后10年,中国经历了社会形态和社会机制的变革,“中国特色”成为搭建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之间的桥梁,而体育电影也在继续传承“主旋律”的同时,艰难地向电影文化产业转型。中国体育电影也在这一时代背景下生存与发展。 这一时期的体育电影数量和类型都有所下降,但单部电影的质量不断提高,多部影片或影片中的演员都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黑眼睛》中的演员陶虹因为该片先后获得叙利亚第十届大马士革国际电影节最佳女主角奖、中国电影华表奖最佳女演员奖、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女主角奖等多个奖项。《我也有爸爸》获得印度海德拉巴第十届国际儿童电影节最高荣誉奖“金象奖”等。 多种文化、多种价值观念、多种社会立场、多种意识形态体系共生共存是20世纪90年代体育电影的状态。“主旋律”电影概念的提出支配着中国体育电影的基本形象,但是因为市场经济对电影文化产业转型的影响使得传统的电影模式很难继续生效,于是体育电影的娱乐性作为一种文化消费价值在这一时期成为关键词。因为中国电影产业化战略没有得到制定和执行,使得中国电影产业改革止步不前,电影产业一度陷入困境。 纵观整个发展历程可以看出,我国体育电影的故事情节表现都遵循一定的模式,主人公是从事某一单项体育运动的个人或者团队,为了取得好成绩而努力。一开始主角或者他所属的团队必定处于弱势,在这期间经历各种生理或心理上的磨练,但在教练或家人、朋友的鼓励和帮助下,通过自身不断奋斗,最后达成目标。在影片结束时都会有一个盛大的比赛,电影集中表现运动员在比赛中的情况,比赛结果多由落后到最后逆转。 影片中的主角多包含认真、不服输、意志力坚强等人格特质,对比赛的热情、执著与坚持的精神的强调要大过于对运动员本身的天分的看重。而影片中的反面人物,如竞争对手等的重要性远不如主角的内心挣扎。在影片中,运动员真正的对手在于运动员自己,突破自我是影片着力强调的最重要的使命。同时,主角无法独立完成任务,必须借助他人的出现与帮助,在体能上、技术上或者是心理上给予指导,才能获得胜利。而此人必须经验丰富、冷静睿智且具有判断力,他对主角的帮助和指导会影响整个事件的发展走向。
新中国的体育电影主要反映了新旧中国的巨大变化,顽强拼搏的体育精神以及中国人的足球情结。《女篮五号》《水上春秋》《一盘没有下完的棋》都表现了体育振兴的民族追求,影片将体育精神和民族情绪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电影为民族体育的屈辱而痛泣,也为民族体育的自强而高歌。《沙鸥》《冰与火》展现了体育人为国争光的精神,也表现了坚毅、勇敢、顽强拼搏的主人公精神。《来吧,用脚说话》《加油,中国队》《女足九号》表达出了中国球迷希望中国足球“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的心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