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加坡政治文化是儒家政治文化与西方民主政治文化的混合体,可归为威权主义。威权主义对新加坡电影发展既有积极影响(使新加坡电影业得到复苏并有所发展),也有消极影响(电影审查过于严苛,电影题材受到限制,部分电影不能在影院公映,电影从业人员的创造力、活力和自由受到束缚,并依赖政府)。随着时代变迁,新加坡政治文化将由威权主义向现代民主政治文化转型,新加坡电影业的发展环境将变得宽松,新加坡电影业将日益繁荣。 [关键词]政治文化;新加坡电影;影响;发展趋势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西民族大学中国—东盟研究中心(广西科学实验中心)开放课题“当代新加坡的民主政治文化研究”(项目编号:dm1012)研究成果。 一、新加坡的政治文化 新加坡沦为英国殖民地有近140年历史,独立后继承了英国的政治遗产——议会民主制。新加坡实行多党制,但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今,人民行动党“一党独大”:每次国会选举,该党几乎囊括国会所有席位,随后组阁主政。 新加坡近80%人口是华人,“李光耀等人民行动党骨干成员大多是华人的后裔,尽管他们大多有留学西方的经历和教育背景,但儒家文化的长期浸染对他们的政治活动有着相当深刻的影响”[1]。学者李路曲在《新加坡政治文化的形成与演变》一文中认为。“儒家政治文化的主要特征是皇权主义、等级观念、清官思想和集团意识。”[2]儒家政治文化的血脉在李光耀等人民行动党元老的身上得到延续。不过,李光耀等政治强人也吸收了西方政治制度和政治文化的一些因素(包括宪政、民主、法治等)。因此,他们的执政理念实际上是“中西合璧”,就像新加坡的城标鱼尾狮身像的蕴意(狮身代表东方文明,鱼尾代表西方文明),结合了儒家政治文化的主要成分和西方民主政治文化的一些成分,精心打造“好人政府”“法治政府”“高效政府”。总体而言,新加坡政治文化可归为威权主义。 二、政治文化对新加坡电影发展的影响 新加坡电影史可追溯到1902年。这一年,印度人巴里带了一批欧美电影到新加坡公映,引起轰动。20世纪20年代,新加坡出现一批影片公司。1933年,新加坡推出第一部本土电影《疯狂的莱拉》。在新加坡电影史上的黄金时期——20世纪五六十年代,新加坡每年推出约20部电影,共推出了近400部华语、马来语、英语和方言影片。 1959年,新加坡摆脱英国统治,赢得自治,1963年加入马来西亚,1965年从马来西亚独立出来,成立新加坡共和国。建国初,新加坡政府忙于经济、民生和社会建设,对文化艺术事业无暇兼顾,因此直至20世纪80年代末,新加坡电影业未得到政府支持,同时原来的两大电影公司(邵仁枚、邵逸夫兄弟的马来亚电影制作公司、陆运涛的国泰影片公司)先后退出新加坡,导致新加坡电影业处于低潮时期。
“1989年,新加坡文化艺术咨询理事会提出了国家艺术发展报告书,该报告书被认为是新加坡文化艺术发展的分水岭,表明政府在国家稳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开始加强文化自身的建设。”[3]从此,新加坡政府逐渐重视和支持新加坡电影业。据新加坡电影委员会网站资料,1991年,由英国导演ArthurSmith在新加坡制作的电影MediumRare获准发行,成为20世纪90年代新加坡推出的首部电影。[4]1995年,邱金海推出的《面薄仔》(MeePokMan)是首部由新加坡人执导的电影。1998年,新加坡政府成立电影委员会,以推动新加坡电影业。该机构推出“电影制作人培育计划”和“剧本创作津贴”,并对部分电影制作进行投资。在政府扶持下,新加坡电影业开始复苏并有所发展。据新加坡电影委员会网站资料,1991至2006年,新加坡共制作76部电影,但在新加坡影院公映的电影为55部,2007至2011年,新加坡共制作99部电影,但在新加坡影院公映的电影为50部。[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