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论文中心 > 经济论文 >

混业经营趋势下我国银行经营策略探讨

时间:2013-12-02 13:31 点击:
混业经营是我国金融市场的一个热点问题,本文通过对混业经营的介绍及我国金融市场的现状分析,展开对我国商业银行向混业经营化转型的探讨。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金融一体化不断加速,加快我国金融改革,尽快实现真正的金融混业经营是必然选择。我国金融混业经营的发展机遇在于我国金融的迅速发展以及企业和居民金融需求的提高,挑战主要在于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市场机制不健全以及银行独大的局面难以改变。
  一、混业经营的概念与模式
  1、混业经营的概念
  混业经营是指金融机构实行综合经营的制度。按照程度不同,可以分为几个层次:一是金融业与非金融业之间的综合经营;二是银行、证券和保险之间的综合经营;三是银行、证券和保险业内部的综合经营。
  2、混业经营的模式
  国际上商业银行混业经营投资银行业务主要有全能银行模式、金融控股公司模式两种。但这两种模式并不适用于我国,适用于我国金融体系的是银行集团经营模式及内部综合经营模式。
  3、德意志银行公司治理结构
  德意志银行是一家老牌全能银行,其对我国商业银行混业经营的发展具有借鉴性。目前德意志银行组织结构如图1所示。
  表1可以看出德意志银行在收入结构上调整得较为均匀,其收入并不主要依靠某一类业务。在几十年的发展中,德意志银行的组织结构以及收入结构经历了数次金融危机的考验。
  二、混业经营必要性及银行转型策略
  1、混业经营必要性
  (1)我国金融市场规模不断增大。2010年,我国金融业总资产突破百万亿元。截至2011年3月末,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境内外本外币资产总额达101.2万亿元,是2005年的2.7倍。信托公司、企业集团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汽车金融公司、货币经纪公司等稳步发展。表2显示,自2006年以来,我国金融机构的资金运用总额以年均21%左右的速度增长,远远超过了我国GDP的增长速度。
  (2)我国对混业经营制度的需求越来越大。一是我国经济总量已经跃升世界第二,企业金融需求不断提高。随着我国经济总量的跃升和资本市场的发展,企业的融资、投资方式会逐渐多样化,融资不再局限于原来的银行贷款和股票市场,投资也会逐渐向基金、保险、理财等方面转移。未来对于战略投资、财务顾问、发行承销等金融机构的服务需求会越来越多。在我国经济总量不断增大的趋势下,我国企业必然更多参与世界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金融一体化进程,而且将呈加速之势。企业对金融的多维需求和自身金融素质、人才的不足之间的矛盾,要求我国加快金融改革,尽快实现真正的金融混业经营,为企业各种金融需求提供最好的服务。
  二是居民财富的增多和金融意识的增强,对金融产品和服务提出了越来越多的需求。招商银行携手贝恩公司联合发布的《2011中国私人财富报告》显示,2010年中国个人总体持有的可投资资产规模达到62万亿元人民币,可投资资产100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中国高净值人士数量达50万人。人们的资产配置已经不仅仅局限于现金和银行存款,股票、房地产、基金、保险、信托、私募等产品的投资比例逐渐扩大,而这些产品和服务不是单一金融机构能够提供的。金融混业经营模式更能满足人们对于金融服务一体化、快捷化、便利化的要求。
  三是经济增速放缓和发展方式的转变,需要金融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未来我国金融发展要全面支持完成产业升级、发展方式转变、经济复兴和货币金融崛起,使我国努力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核心国家。金融业必须承担更多更重的责任,要构建高效而稳定的现代金融体系,混业经营是应运而生的必然选择。经济要又好又快发展,必须通过改革促发展、求效益,通过改革释放红利。启动新一轮中国改革必将引起更大面积和更多内容的金融需求,同时相适应的金融改革对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新一轮改革初期,由于金融机构和金融人才的原因,金融机构分业经营不可能满足中国改革的需要,因此我国要稳步推进金融业混业经营。
  (3)金融市场的竞争越来越剧烈。中国的金融竞争越来越激烈,现有国有银行4家、股份制银行11家、城市商业银行111家,还有数量众多的农村信用合作社。由于银行的数量众多,银行的业务竞争压力相当大。未来还将放开民营金融体系,竞争会更加激烈。
  中小银行市场份额的变化也可以体现出金融市场的竞争日趋白热化。这一点,我们通过对银行的广义货币存款总额分析可以得出。
  通过表3中几个季度的数据,计算出如下指标(见表4)。
  从表4中数据来看,大型银行的市场份额不断缩水,市场份额平均变动幅度为-0.48%,中小银行的市场份额在逐步增大,市场份额变动幅度分别为0.68%和1.53%。但是这种竞争主要在传统业务上,整体经营效率不高,由于分业经营的制约,创新业务和服务不能有效拓展,使竞争不能随着中国改革进程有效展开。
  2、混业经营趋势下银行转型策略探讨
  随着银行业的不断开放,我国金融格局将会发生剧烈变化。国内银行有必要借鉴国外银行的经验,结合我国及世界经济发展实际,发掘自身优势,制定转型策略,逐渐调整收益结构,形成和增强各自的核心竞争力。我国商业银行在向内部综合治理的全能型商业银行转型时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转型调研分析和运筹规划。银行在调整转型为混业经营时,要认真调研分析,在政策范围内,充分考虑国内国际金融业发展趋势,把握市场金融需求方向,根据区域发展和金融服务对象的特点,结合现代金融业务新型化、多样化、电子化的特点,在银行业、证券市场管理、证券经纪交易、证券投资、证券分析与咨询、人寿保险、非人寿保险和保险辅助服务、金融信托与管理、金融租赁、财务公司、邮政储蓄和典当等其他金融活动中选择混业经营项目,从业务互补发挥规模经济效应考虑,综合运筹,合理规划,积极稳妥地开展产品创新、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市场创新等金融创新活动,全面提高竞争力,既要在市场中谋求自身高效发展,又要通过金融有力促进所在区域经济和社会繁荣发展;既要追求经济效益,又要追求社会效益与稳定。
  (2)转型应当符合有关监管的要求。银行在转型过程中,必须符合有关监管要求,健全内控制度,防范风险。一是达到国家所要求的资本充足率水平。资本充足率是监管部门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重要内容。资本充足率公式为:资本充足率=资本÷风险加权资产=(核心资本+附属资本)÷[信用风险加权资产+(市场风险所需资本+操作风险所需资本)×12.5]。根据《巴塞尔协议》,资本充足率最低比例为8%,即银行的资本总量不能低于加权风险资产的8%,同时规定了核心资本充足率不能低于4%,即银行的核心资本不能低于加权风险资产的4%。银行在制定转型策略时,不能效益至上,要注意控制风险加权资产与核心资产的比重,并建立良好的内控机制,避免将企业暴露在风险之中。
  二是按照法律的要求,合规经营。银行在逐步向混业式经营转型的同时,要遵照国家制定的一系列法律法规,包括《证券法》、《保险法》、《商业银行法》以及国务院颁布的一系列决议,关注有关政策和法规出台,及时研究相关策略。我国的商业银行必须按照法律的框架逐步向混业经营方向发展,这既有利于企业避免纠纷,防范风险,又利于我国金融市场稳定、健康发展。
  (3)调整组织结构与收益结构。适合我国当前经济环境和政策法律环境的混业经营模式为内部综合经营模式,该模式要求银行调整组织结构,建立按事业部制运行的投资银行业务部、保险综合经营业务部等部门,并对这些部门给予适当的授权,为其提供相对独立的经营与决策环境。
  受利率市场化进程不断推进的影响,银行在传统信贷业务上的优势越来越不明显,银行若进一步拓展传统业务,将会产生规模不经济。另外,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企业通过直接融资获取资金的渠道越来越具有可行性,这也迫使我国商业银行考虑通过改善收益结构来提升竞争力。
  一般来讲,银行的收益结构框架如图2所示。在我国,银行信贷业务收入占银行收入的比重非常大,根据2010年的数据,中国银行业利息收入占比80%,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占比17%,投资净收益占比极低。为了促进收益结构转型,可借鉴国际经验,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形成为中小企业客户和普通个人客户提供以商业银行业务为主,投资银行业务为辅的业务,获得利息收入为主,非利息收入为辅的收益;为私人客户、大型企业和跨国集团提供投资银行业务为主,商业银行业务为辅的业务,获得非利息收入为主,利息收入为辅的收益。

   论文榜(www.zglwb.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代理,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栏目列表
联系方式
推荐内容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6119-6312
微信号咨询:
18961196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