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解读"中国市场" 作为转型成为整体办公方案服务商的富士施乐,始终在积极寻求对中国客户需求的了解,从产品研发到服务方案的提供都追求更加贴近中国客户。"原本寄予厚望的设备租赁业务现在发展并不是很理想,中国人的消费习限制了设备租赁方面的业务发展。而事实上,对于企业来说,大额的设备应该是更倾向于租赁,成本也会更低,并且将服务进行外包也会让企业工作效率更高,对于这方面的客户开拓工作我们一直在努力。此外,现在我们在和客户沟通时,除了向客户介绍我们机器的各种新功能,更重要的是尽可能了解客户的需求,帮助客户选择合适的产品。"董魏年表示,现在的数码打印机和多功能机技术含量更高,新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多广泛,未来富士施乐将继续培育中国这个市场,把蛋糕做大。 在技术研发实力上,富士施乐毫无疑问有着全球领先的优势.丰富完整的产品系列无疑成为富士施乐在国内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制胜的重要法宝。 2013年9月,富士施乐在打印机渠道大会暨新品发布会上,与全国来自300余家的经销商代表分享了富士施乐打印机渠道业务的成绩及发展战略。会上,富士施乐宣布推出了"梦打印"解决方案以及首个具有无线打印、Google云打印、苹果AirPrint功能的打印机及多功能一体机产品系列,而且在新产品的后期耗材方面,针对中国用户的不同需求,推出了低价耗材套装。"我们一直在关注移动互联,并且专门针对市场最热的苹果设备的Airprint,针对安卓系统做了APP,这使得我们在中国市场尽快抢占一个至高点。我们目前正在以满足中国用户的实际需求为导向,大胆尝试新的营销模式,在技术上不断完善拓展富士施乐技术平台,在技术上做市场的领先者,功能上积极开发无线打印、云打印、文件处理,迎接移动互联,从而期望改变游戏规则,方便用户并降低其使用成本。" 除了将大力发展渠道零售业务之外,面对中国打印市场目前出现的增长放缓趋势,富士施乐还将会通过其它举措,力保市场的稳定增长。董魏年表示,对于整个公司的战略来讲,服务毫无疑问是富士施乐一个主要发展方向,就是全保服务。这是公司未来生意的增长点。如果完全靠硬件的增长,一是有瓶颈的问题,二是完全靠卖机器,并不能够满足客户全方位需求,所以富士施乐一直在中国致力于推广这种全保服务概念。 在富士施乐(中国)的战略计划中,大中国区(含香港)2012财年的销售额为600亿日元,计划3年后的2015年销售额达到1000亿日元,年均复合增长率19%,同时力争服务收入占比大幅增加。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富士施乐非常看重全球可持续发展。其在华全资投资的富士施乐爱科制造(苏州)有限公司,主要负责将富士施乐公司从全国(不含香港、澳门、台湾地区)回收的数码多功能机、复印机、打印机和硒鼓等富士施乐产品进行拆解,并分解成铁、铝、透镜、玻璃、铜等70个类别,通过再生处理将其转化为原材料作为新资源循环再利用。目前,富士施乐已经成功实现"垃圾零填埋"的环保目标,其废旧设备和硒鼓的循环利用率达到99.8%。 细节决定成败 董魏年加入富士施乐还不到一年,但是日资企业的管理理念和文化氛围却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很多日资企业一样,富士施乐在人事管理中特别注重员工与企业文化的相融。所以与欧美企业鼓励个人发展不同,日资企业推崇团队作战,要"及时报告,及时联络,及时商量、及时跟进"。"传统的日本管理文化中更强调员工的勤勉和自觉,同时,又会非常严谨地在细节和标准上严格执行。"董魏年如是说。 如果说精细化管理是中国企业近些年来都在不断尝试实施和改进的管理方式的话,那么日本企业可以说是精细化管理的鼻祖。富士施乐和很多顶尖的日本企业一样,尤其注重细节和落实,通过PDCA的不断循环,善于从多个纬度来看一项作业,通过不断的改进来将精细化管理落实到实处。PDCA循环就是按照这样的顺序进行质量管理,并且循环不止地进行下去的科学程序。从计划到执行再到检查,最后到处理结果,形成一个闭环,经过PDCA对检查的结果进行处理,对成功的经验加以肯定,并予以标准化;对于失败的教训进行要总结,引起重视。对于没有解决的问题,则提交给下一个PDCA循环中去解决。 不断地进行PDCA循环,是董魏年在管理工作中周而复始地不断重复的工作之一,这种重复可以最大程度地纠正错误,减少误差。正如董魏年说的那样,"在同一个级别的企业竞争中,细节往往能够决定成败,英文中有所谓'魔鬼躲在细节里'的说法。" 董魏年作为富士施乐(中国)的运营副总裁现,负责公司四方面的管理工作:供应链、审计、IT以及行政运营。在进入富士施乐之前,董魏年一直从事财务工作,财务相关背景对现在的运营副总裁的工作帮助很大,甚至可以说非常必须。"比如我们在对各地销售和配送网点设置的时候,由于我们对客户的承诺方面全国有统一的标准,但是各个地区情况又不一样,所以在做销售和售后服务的配送网点的设置分析时,我是按照从成本到效率多维度来考虑,需要更多的财务相关知识才能完成数据分析。"此外,董魏年现在还主管IT部门,"工作可以说是保证企业整体运营的系统性和对市场反应敏感度的必要工具,我们的业务遍布全国,信息系统的搭建可以整体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全方位地改善了我们给客户提供的服务质量,提高了内部决策的时效。" 董魏年大学毕业之后在国企工作了9年,等到他意识到应该离开的时候,才发现已经在国营体系内耽搁了过多的时间。"当时有人对我说,你英文好,又经过很多锻炼,如果再不及时离开(国营体系)的话,武功就废了。"董魏年说促动他离开的另一要素是七年前和他一起参加公开招聘的同僚已经历练成为一家中外合资公司的总经理。"我相信同等条件下,只要别人能做到的,自己一定能做到,而且能做得更好。"当然,董魏年并没有像许多人那样把国企的经验作为一段噩梦,反而认为国企九年的锻炼对于他了解制造业的管理和经营颇有帮助。离开国企之后,董魏年先后在多家外企工作,包括中外合资的上海国际油漆有限公司、德国的化工企业巴斯夫、制药厂商瑞士诺华公司,爱克发大中华区的财务总监以及迪爱生投资有限公司财务总监,主管过的工作包括财务会计,也包括IT、人力资源、供应链管理等诸多领域。如此丰满的职业履历对于一名三十岁才离开国企的人而言很不容易。 当我们问起在多年的财务总监工作转型到现在运营副总裁的道路上,最大的感受是什么,董魏年表示,保持持续学习的心态。在他看来,这种谦虚、进取的心态不仅仅是职业经理人前进的动力,也同样是企业成功的重要因素。说来有趣,当我们把精益财务管理的案例研究方向圈定在浙江之际,不经意之间,却发现了浙江与CFO角色的某种历史渊源。 事实上,就在上一个十年,国内财经媒体谈及企业财务负责人的时候,还会拿账房先生和师爷这两个早已锈迹斑驳的形象来试图描述CFO们的价值。而这其中的师爷,最著名的的莫过于绍兴师爷。 按照通用的解释,师爷是明清时代地方官署中的主管官吏(主官)聘请的帮助自己处理刑名、钱谷、文牍等事务的无官职的佐理人员。师爷靠自己具有的刑名律例(法律)、钱粮会计(财会)、文书案牍等方面的专门知识和才能辅佐主官,称为作幕、佐治或佐幕。从上述的描述中,师爷的定位与当下CFO在法务、财务及公司合同管理等方面仍然有一定的承继性相似性。由于绍兴人文化素养高、苛细精干、善治案牍等特点,绍兴师爷从明朝开始即在全国大行其道,甚至到了清代官场时已经形成了"无绍不成衙"的谚语。 让我们把视线拉回到当下。作为国内民间资本最充裕也是最具活力的富集地带,浙商资本的走势历来被国内视为历次经济结构转型的先知先觉者。考虑到浙商企业的性态与规模,《首席财务官》杂志遴选了处于公用事业、IT服务与多元化等三个领域的中小规模代表性企业,深入解析其对精益财务管理思想的理解和运用。而对于更具影响力的超大规模浙商企业的财资动向,本期的封面人物吉利集团CFO李东辉可以给出更全面、更深入的思考。 历史上的中国十大商帮,浙商独占其二,分别是宁波商帮和龙游商帮。而在当下,新浙商更是国内民间资本的主流和翘楚。根据零点调查公司早前在北京地区进行的一项企业界人士调查结果显示,浙江商人是北京市场上的超级活跃群体,仅次于广东商人。而在上海,浙商更是云集了50多万人,浙籍企业在沪投资总额、企业总数和资产总额,均居全国兄弟省市之首。 那么,作为有着"东方犹太人"之称的新浙商们,该如何理解当下的财务与资本呢? 从地理上看,浙江地处中国东南沿海长江三角洲南翼,东临东海,南接福建,西与江西、安徽相连,北与上海、江苏接壤。整个浙江的面积只有10万多平方公里,全省常住人口为5477万人,是中国面积最小、人口密度最大的省份之一。 由于地狭人广,历史上就形成了浙人善于精耕细作的传统。特别是在浙江人心目中占有崇高地位的"钱王"(吴越王钱镠),在五代十国的刀光剑影中仍沉下心来修建钱塘江海塘,又在太湖流域,普造堰闸,以时蓄洪,不畏旱涝,并建立水网圩区的维修制度,最终奠定了浙江粮仓--杭嘉湖平原的坚实基础。如今的浙江已"鱼米之乡",是综合性的农业高产区域,以多种经营和精耕细作见长,大米、茶叶、蚕丝、柑桔、竹品、水产品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绿茶产量占全国第一,蚕茧产量占全国第二,绸缎的出口量占全国的30%,柑桔产量名列全国第三,毛竹产量居全国第一。 值得注意的是,2012年浙江人均GDP突破一万美元达到10340.454美元,超出全国人均GDP6100美元,并且所辖所有11个地级市的人均GDP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发展十分均衡,发达程度高,达到上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浙江省的人类发展指数为0.846,属于高等水平,同时也是多年来中国大陆各省之中人均最好的,可见其可发展水平甚高。改革开放以来,浙江是人均GDP增长最快的省份。浙江在1997年摘掉了最后一个贫困县的帽子,成为全国第一个没有贫困县的省份。早在1996年,在全国率先建立了覆盖城乡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2012年,全年生产总值34606亿元,比上年增长8.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670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7312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5624亿元,分别增长2.0%、7.3%和9.3%。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由2011年的4.9:51.2:43.9调整为4.8:50.0:45.2,这说明第三产业的上升势头依然良好。2012年,浙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550元,连续12年列国内各省区第一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4552元,连续28年列国内各省区第一位。 所谓"仓廪实而知礼节",在浙江这种相对发展均衡的经济结构下,农业、工业和服务业这三次产业,均进入了通过精益管理来获得增长效率提升的通道。换言之,当前规模以上的浙商普遍具备了财力的硬件基础和人力的软件基础,富而思进正当此时。 玩转资本凭眼界 我们再来从资本的角度审视一下新浙商的总体实力。 截至2012年12月31日,浙江272家A股上市公司市值总额(不含B股)为11993.66亿元,约占浙江全省前三季度地区生产总值(24215亿元)的49.5%。当然,与大市值企业云集的北京、上海相比,浙商以小盘股为主的局面仍然没改变,个股市值超过200亿元的仅有5只,其余个股市值多集中在50亿元到200亿元之间。其中,市值前五强海康威视(624.88亿元)、宁波港(328.96亿元)、宁波银行(307.42亿元)、新湖中宝(269.76亿元)、大华股份(258.71亿元),基本上都处于市场化竞争相对充分的领域。 截至12月31日,A股共有155家企业成功上市,募资额仅为1034.32亿元,融资额同比下滑63.39%。令人惊叹的是,但浙商资本在上市步伐依旧稳健。截至12月31日,浙江共有19家企业成功上市,实际募集额达到80.64亿元(其中超募资金31.39亿元),分别占全国相应数据的12.26%和7.80%,A股暂停IPO一年多的最后一个收官上市公司正是浙江世宝。 从传统浙商的运营特点来看,其对于资本方面的运用以及对于现代金融的理解,多长于其他商帮。比如,作为中国商帮中的后起之秀,由于大规模经商并且结成商帮为时较晚,宁波商帮更多的是在晚清和民国时期有较大影响力。尤其是民国时期,宁波商帮中新一代商业资本家脱颖而出,把商业与金融业紧密结合起来,从而使宁波商帮以新兴的近代商人群体的姿态跻身于全国著名商帮之列,他们所经营的银楼业、药材业、成衣业、海味业以及保险业,也是名闻遐迩。 如今,新浙商在海外市场的拓展已经从贸易阶段、实业阶段逐步发展到资本阶段了。根据浙江省商务厅的相关数据,截至2012年底,浙江在世界上141个国家累计投资149亿美元。其中,浙江民营企业去年海外并购项目达63个,并购额7.1亿美元。多家大型民企负责人表示,选择此时并购综合成本相对较低,且海外投资是增加出口的最佳渠道之一。 浙江对外投资呈现四个特点:一是境外经贸合作园区建设全国领先,由浙江企业牵头实施的境外经贸合作区有5家,累计实际投资5.1亿美元,引进企业99家;二是境外经销网络建设扎实推进,浙江累计在境外设立的营销机构已超过3000家;三是民营企业海外并购加快,2012年,以获取品牌、技术、营销渠道为主的浙江民企海外并购项目达63个,并购额7.1亿美元,涉及设备制造、新能源、批发、商务服务等行业,吉利集团在成功收购沃尔沃后,成为浙江第二家世界500强企业;四是境外研发机构建设实现新突破,累计达200家,中方投资额10.4亿美元,这些机构充分利用当地技术、人才和贴近市场的优势,为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服务。 从这个角度来说,浙江大部分中小市值上市公司的CFO们,应当把工作重心逐渐从日常的财务管理向价值创造的方向转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