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上述分析,1998-2010年间,我国农产品流通效率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1998-2001年为第一阶段。第一阶段F小于0,处于无效率状态。2001-2008年为第二阶段。第二阶段F大于0,呈小幅上升态势,是有效率的发展态势。其中,2003-2005年、2006-2008年间为调整期。2008-2010年为第三阶段,有升有降。第一阶段处于无效率状态,呈小幅上升态势,因为当时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的推动力量,农业生产增加,但金融危机影响了贸易,加之农业规模效益不高等导致农产品市场处于无效率态势。第二阶段农产品流通效率呈上升发展态势,进入有效和有持续态势。2001年我国加入WTO后,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完善了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了农产品企业,2003年后农产品连锁超市开始蓬勃发展,农产品的电子商务也开始应用,农产品优势不断增大,2003-2005年曲线表现在上升态势;2006年为调整期,因为国内居民需求有限,短时间内农产品流通渠道没有适应更大的负荷;2006-2007年出现下降态势。此后,国家相关部门积极培育农产品流通企业,发展农业流通企业,适应了农产品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提高流通效率。第三阶段,有降有升,2008年后发生的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了农产品出口,出口陷入信任危机,同时农产品成本居高,市场供大于求,导致我国农产品流通效率下降。此后,国家采取了相应措施,如积极扩大内需,发展态势逐渐回暖,农产品流通效率2009年以来呈上扬态势。 提升我国农产品流通效率的对策 根据上述分析,提升农产品物流效率可以从政府部门、物流行业和物流企业方面采取措施。政府部门采取农产品物流发展的政策,创造环境和氛围,增强基础设施建设。物流行业协会出台行业标准。物流企业创新管理,提升效率。 (一)科学定位和合理布局 科学合理布局和定位我国农产品物流,强化各个区域间合作,农产品物流协调、可持续发展。围绕国家级、省级粮食和农产品物流节点,积极构建现代农产品物流体系,推进集仓储、加工、配送、保税、电子交割于一体的全国农产品物流平台建设。同时,发展农产品链物流,根据各地特色和不同发展条件,建设冷链物流产品监控体系和追溯系统,升级改造重点农产品批发市场,构建农产品批发市场的综合信息平台,推进农产品物流项目建设。布局农产品物流空间,考虑全国及各地区的经济发展、农业农产品发展及与相邻省市的关系等因素,培育物流空间布局,构建重点突出、层级清楚、功能完整、特色鲜明的农产品物流空间分布架构。 (二)优化农产品物流产业政策体系 政府是市场发展的引导者、监督者、协调者、服务者和调控者。建立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出口一体化的服务体系,发布适时的市场和政策等信息,建立公平的竞争环境,以降低成本。增强对农产品物流的规划和引导,以国家相关部门为主导、各地区部门为依托制定农产品物流相关规划,规范和协调法律体系中的关系。建立扶持政策,财政扶持方面,加大投资,建立农产品物流园区和平台;税收方面,加大对农产品物流业的税收力度,减轻企业负担,开展税收试点企业工作;投融资方面,鼓励不同所有制资产者参与投资,鼓励农产品物流企业参与上市。 (三)建设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