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售业快速发展对于引导生产、扩大消费、增加就业、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转方式、调结构”的战略指导下,在我国零售市场深度国际化的背景下,提高零售业发展质量具有战略意义。近年来,全要素生产率已成为衡量各类经济组织,包括国家、行业和企业运行质量和竞争力的常用指标,零售业也不例外。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是提高经济运行质量的关键,这已成为国内外权威专家和组织的共识。迈克尔·波特指出:生产率是竞争优势的根本,是维持长期经济活力的基础;“未来经济增长取决于全要素生产率提高”(胡鞍钢,2003);世界银行也曾指出全要素生产率进步是持续高质量经济增长的根源。因此,分析研究我国零售业的TFP及其影响因素很有价值。 文献回顾 学术界对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大多数集中在制造业领域,对零售业的关注与研究较少。通过查阅2000年以来的文献发现:学者们分别在行业和企业两个层面对我国零售业TFP进行了测算分析。在行业层面,研究TFP的文献只有刘似臣和魏芳兰(2010)的一篇,他们采用2004-2008年的省际和不同所有制的面板数据,运用DEA方法对零售业的TFP增长进行测算并分析了地区间、不同所有制间的差异;而刘勇和汪旭晖(2007)、楼文高、沈莲莲和冯国珍(2012)、徐健和汪旭晖(2009)等仅对零售业技术效率进行了测算和研究。可见,学术界在行业层面研究我国零售业TFP的文献的确很少,且没有对原因进行深入研究,数据处理也不够严谨。基于此,本文在以下方面进行拓展:一是在测算零售业TFP增长及区域差别的基础上,研究员工素质对零售业TFP增长的影响程度,试图探求TFP增长的内在动因;二是使用更新的面板数据,以反映零售业TFP变化的最新情况;三是对数据的处理更加精细,以便得到更加可靠的结论。 研究方法 生产率分析是研究经济增长的重要工具。而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被认为是衡量经济增长质量的综合性指标。本文通过DEA-Malmquist指数研究TFP增长及其原因。数据包络分析(DEA)这一术语是由Charnes,Cooper和Rhodes于1978年首次提出的,是评价多投入和多产出的“部门”或“单位”(称为决策单元、DecisionMakingUnit、DMU)间相对有效性的方法。其优势在于:一是不需要给出明确的生产函数;二是决策单元可以是多投入和多产出的作用过程;三是评价结果与量纲选择无关;四是不同生产规模的企业具有可比性等。该方法是根据一组投入、产出观测值,采用数学规划方法,以估算出有效生产前沿,再对各DMU与有效生产前沿进行比较,在有效前沿上的DMU投入产出组合是技术有效的,否则是技术非有效;而生产前沿面的推展称为技术进步。决策单元的TFP增长(变化)是技术效率提高(变化)和技术进步(变化)共同作用的结果。要计算TFP变化的综合效果,目前最被认可的就是Malmquist生产率指数(现在简称Malmquist指数)。 Malmquist指数最初由瑞典统计学家Malmquist在研究多个群体的消费特征差异时提出,卡夫斯、克里斯滕森和迪沃特(简称CCD)于1982年将这种思想运用到生产分析中,通过距离函数之比构造生产率指数,并将这种指数命名为Malmquist指数。它是基于时期s和时期t技术的Malmquist数量指数的几何平均数。公式如下: (1) 上式可分解为: (2) (2)式等号右边的前半部分为EC,后半部分为TC。根据(2)式,Malmquist指数将全要素生产率指数(TFPC)分解为反映靠近或背离生产边界的技术效率指数(EC)和生产边界移动的技术进步指数(TC)。Malmquist指数大于1,表示DMU在t时期的生产率比s时期高;小于1时则表明生产率退步;等于1表示生产率水平不变。TC和EC数值的含义与马氏指数相同,不再赘述。这样DEA-Malmquist指数就可以从纵横两方面科学地评价DMU的生产率。本文使用的是专业软件DEAP2.1。 实证研究 (一)指标选择与数据来源 DEA-Malmquist指数方法的指标选择应注意三点:能够客观反映DMU的竞争力水平,是主要投入、产出指标,而且衡量标准尽可能统一;尽量避免投入(或产出)指标间具有较强的线性关系;根据Golany和Roll提出的经验法则,投入与产出指标总数不能超过决策单元数的二分之一。据此标准,同时考虑数据可得性,本文选用限额以上零售业的资产总额、劳动和主营业务成本作为投入指标,主营业务收入和主营业务利润作为产出指标。 上述指标中劳动指标比较特殊,既可以仅反映劳动力数量,也可以同时反映劳动力质量(即素质,下文皆用“素质”)。仅反映劳动力数量的指标即从业人数,而准确反映劳动力素质的统计指标却很难找到。有的学者如Wang和Yao等以6岁及以上人口为对象,以居民平均受教育程度衡量地区人力资本水平,但这假设学历年限与素质成正比,同时忽略了我国劳动力流动性较强这一现象,因此不少人对此提出质疑。近年来,理论界衡量人力资本的方法主要有三类,其中之一是以工资报酬为基础的方法;国家统计局的董礼华(2012)认为在成熟劳动力市场中,劳动报酬水平的高低可以反映劳动者素质高低。因此,本文用从业人数与平均工资的乘积,即工资总额反映各省零售业员工的数量和素质。为了研究员工素质在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中的作用,本文用员工数量和工资总额分别作为劳动代理指标进行Malmquist指数分析。本文定义:用员工数量测算的TFP指数,称为非体现型TFP指数,这正是大多数文献测算的TFP指数;用工资总额测算的TFP指数,称为体现型TFP指数。根据归因理论可知,两者差额大小反映员工素质对TFP指数的影响。 本文使用的2005-2011年31个省、市、区(以下简称“省”)限额以上零售业指标数据全部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06-2012),测算结果能够反映零售业完全开放以来生产率变动的最新情况。为使不同时期的投入、产出数据具有可比性,尽可能减少或消除价格变动的影响,除员工数量指标外,全部用当年的CPI进行平减。 (二)我国零售业TFP增长分析 将2005-2011年中国31个省限额以上零售业的投入、产出指标数据输入DEAP2.1软件,选择投入导向、规模报酬可变假设和Malmquist-DEA模型进行处理,得到计算结果。计算分析表明,完全开放后的七年间,中国限额以上零售业非体现型TFP年均增长2.2%(指数减一为增长率,下同),其中年均技术进步率为2.2%,就是说非体现型TFP增长几乎全部来自技术进步(因为提高处理结果的精确度,结果可能会有微小变化)。这一数值低于刘似臣和魏芳兰根据2004-2008年的面板数据分析的结果,原因很可能与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经济增长放缓有关,显示出TFP增长的顺周期特征;另外一个原因是刘似臣和魏芳兰没有剔除物价因素的影响。而体现型TFP年均增长0.9%,其中技术进步年均增长0.8%,即体现型TFP增长近90%来自技术进步。 两种TFP年均增长率的差为1.3%,而两种技术进步率的差为1.4%。这表明TFP增长的60%直接来自劳动者素质的提高,而技术进步则全部来自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总之,考察期间零售业TFP增长几乎全部来自技术进步;从增长动力看,TFP增长的60%直接来源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而技术进步则全部来自劳动者素质的提高。这是对新经济增长理论的极好印证。说明提高员工素质对我国零售业健康快速发展具有决定意义。 (三)我国零售业三大区TFP增长分析 为方便和相关文献进行比较,本文仍把我国31个省分为东、中、西三大经济区。经计算得出,非体现型TFP增长率东部地区的最高,年均2.9%;西部地区次之,年均增长2.2%;中部地区最低,年均增长1.2%。技术进步率的排列顺序和TFP增长率一样,东部最高(3.0%)、西部次之(1.7%)、中部最低(1.4%)。两者都表现为“中部塌陷”,这与绝大多数文献的测算结果一致。但是三大区体现型TFP增长率的排列顺序与非体现型差别很大,东部最低(0.6%),低于全国0.9%的整体水平;西部最高(1.1%);中部次之(1.0%)。体现型技术进步与体现型TFP增长类似,东部最低(0.6%),中、西部相同(0.9%),都高于0.8%的全国整体水平。这说明导致三大区非体现型TFP增长率与技术进步率“中部塌陷”的原因是劳动力素质的差异。如果三大区之间员工素质不存在差异,考察期间,中西部地区的TFP增长和技术进步具有明显的追赶效应,“中部塌陷”现象能够消除,完全可以实现地区间协调发展。 总之,提高员工素质能够从根本上促进零售业TFP增长和技术进步,加快提高中西部地区的劳动力素质可以消除“中部塌陷”现象。 对导致TFP变化及地区差异的其它原因,可以从行业内外两个层面,对构成TFP的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以及更具体的细分指数的影响分别进行分析,但这不是本文关注的内容,因此没有涉及。 相关对策 通过实证分析,我们清楚地看到提高员工素质对促进我国零售业TFP增长、技术进步以及区域协调发展具有决定意义。因此,探讨如何提高员工素质很有必要。在此提出如下对策:第一,树立零售业是高科技行业的观念。只有真正树立零售业是高科技行业的观念,零售企业才愿意重金招揽、培养专门人才,学校等教学科研院所才会注重培养人才。第二,国家政策支持。提高劳动者素质需要国家加大教育投资力度,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同时,政策倾斜还可以将其它地区的人才吸引到中西部地区。第三,重视相关人才培养与引进。零售业最需要的是营销人才、物流人才和信息技术人才。要满足行业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应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和引进人才。首先,要形成多层次、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其次,要拓宽人才引进渠道,引进通晓国际规则和熟悉现代管理的高级物流与信息技术人才。另外,考虑到我国物流教育起步晚、师资力量薄弱、物流教育与行业需要差距较大的实际情况,应优先实施物流人才战略工程,加大人才引进、培养力度。这些工作不仅需要企业的努力,还需要行业协会和政府的支持与配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