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必要运费 根据必要运费率可计算满足(预期)收益率的单位运载分项的必要运费,其中,应计入税费(所得税和增值税)的影响。单位运载分项的必要运费可认为是满足(预期)收益率的最低运费,可作为制定旅客票价、单个冷藏箱运费和单部小汽车运费的参考。 设定单程基本运费水平如下: 旅客票价: 800.00元 / 人; 冷藏箱运费:30 000.00元/ 箱; 小汽车运费: 2 000.00元/ 车。 5.4税费估算 营运经济性分析需计入所得税与增值税,其中所得税税率为 25%,增值税税率为11%。但在盈利发生前也即资金的流动过程中,仅需计入所得税。其中,由于船舶的营运年限超过折旧年限,因此计算所得税需区分折旧期内与折旧期外的不同。 5.5营运经济性指标估算 分别估算各个不同运载方案的 净现值(NPV)、平均年盈利(AAB)、投资回收期(PBP)和内部收益率(IRR)。其中,可将投资回收期(PBP)或内部收益率(IRR)作为营运经济性的评价标准。 (1)净现值(NPV) 净现值(NPV)是将船舶整个营运期历年的收入与支出,按投资收益率折现后相减的差值。若净现值为零,方案的收支现值相抵,恰能达到预期的投资收益率。 如净现值为正,表示方案可盈利,且越大越好;反之,方案不能采纳。 净现值指数(NPVI)表示单位投资的净现值,其值越大越好。 (2)平均年盈利(AAB) 平均年盈利(AAB)是船舶使用期(或还本付息期)内用复利计算平均分摊到每年的盈利。 平均年盈利指数(AABI)是单位投资的平均年盈利。 (3)投资回收期(PBP) 投资回收期(PBP)是由船舶在营运中所得的收益,回收(偿还)其投资所需的时间。按使净现值为零的方法计算投资回收期。 (4)内部收益率(IRR) 内部收益率(IRR)是船舶使用期内使净现值等于零的投资收益率,反映了船舶工程方案负担得起的最大贷款利率,其值越大越好,适用于贷款投资、收入可以估算的船舶工程方案的经济分析。
6营运经济性的灵敏性分析 从目前该航线客滚船营运情况可以发现,旅客、冷藏箱和小汽车的负载率是影响该客滚船营运经济性的关键性因素。为了深入了解该因素对客滚船营运经济性具体影响程度,本文从定量的角度,以旅客、冷藏箱和小汽车的负载率为变量,以内部收益率和投资偿还期为收益指标,对营运经济性进行灵敏度分析。灵敏度分析主要是分别计算不同旅客、冷藏箱和小汽车的负载率组合所对应的营运经济性指标,从而分析旅客、冷藏箱和小汽车的负载率对营运经济性的具体影响。 全寿命期某客货航线高速穿浪型双体客货运输船灵敏度计算结果,如表 2和表3所列。 表2旅客+冷藏箱不同负载率营运经济性计算结果
表3旅客+冷藏箱+小汽车不同负载率营运经济性计算结果
根据表3数据,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单纯运载旅客要达到合理的盈利水平,旅客负载率至少需达到80.00%,显然单纯运载旅客的盈利水平较低。根据对该客货航线客货市场预测结果,可知若目标船型单纯运载旅客,则该航线只能配置1 艘,而且至少2018年后该客货航线才能达到预期的盈利目标,此时旅客负载率达到89.732%; (2) 在航线开通小汽车营运前,冷藏箱的负载率水平对航线的营运经济性有显著影响。如果冷藏箱货运能保证一定的负载率,则航线的盈利水平可以得到提高,可实现一定的盈利目标;根据对该客货航线客货市场预测结果,可知若目标船型同时运载旅客和冷藏箱,则该航线只能配置1 艘,当冷藏箱货运能达到75%负载率,则2015年后该客货航线能达到预期的盈利目标,此时旅客负载率达到64.04%。 综上所述,则该航线只能配置1 艘目标船型,并且旅客、冷藏箱需要保持高负载率才能盈利,此时客滚船营运经济性较差。 根据数据,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在航线开通小汽车营运后,盈利水平显著提高。若目标船型同时运载旅客、冷藏箱和小汽车,则该航线若只配置1 艘,在2015年后该客(下转第页) (上接第页) 货航线就能达到预期的盈利目标,此时旅客负载率达到64.04%,小汽车负载率达到19.13%; (2) 当目标船型同时运载旅客、冷藏箱和小汽车,若该航线配置2 艘,则2018年后客货航线基本能达到预期的盈利目标,此时旅客负载率达到44.86%,小汽车负载率达到36.91%。 由表3中可以看出,小汽车运输的盈利空间较大,远超旅客和冷藏箱运输。
7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某高速穿浪型双体客货运输船营运经济性进行分析得出:车辆运载是客货滚装运输发展的关键因素,直接影响到客货运输航线具有良好的经济性以及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 杨华龙,刘金霞, 郑斌. 灰色预测GM(1,1)模型的改进及应用[J]. 数学的实 践与认识, 2011(23). [2] 张智光,蔡志坚. 预报季节性指数的Winters平滑预测方法[J].预测, 1993, (6). [3] 黄秀娟, 张燕, 林凤柳. ES 和 ARIMA 旅游需求模型预测效果比较[J]. 2007(5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