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从绿色经济内涵出发,在对山西绿色经济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基础上,提出了产业升级、技术升级和绿色转型等政策建议。 关键词:山西 绿色经济 发展现状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4)06-179-02 山西是典型的资源型省份,特有的资源优势使其成为我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但大规模、高强度的开采也使其背负了沉重的经济和环保负担,全省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受到严重威胁。如何摆脱“黑色”路径依赖走上绿色经济发展之路,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是山西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一、绿色经济的内涵 积极、适时地向绿色经济转型,是山西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推进资源型经济转型的重要途径。 1.绿色经济的界定。绿色经济是一种旨在提高人类福祉、使最广大人群充分享有经济发展成果,同时又能显著减少人类活动对环境不良影响的经济模式。在绿色经济框架下,生产动机和目的不仅仅是GDP 的增长,而且是为了人类福祉。与传统产业经济的根本区别在于,传统产业经济是以大量消耗能源与资源、破坏生态平衡和损害人体健康为特征的经济,是一种损耗式经济;而绿色经济是一种平衡式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是以合理保护资源与能源、维护人类生存环境和有益于人体健康为特征的经济。 2.绿色经济的特点。绿色经济包含着资源节约型经济、环境友好型经济、循环经济的取向,主要具有以下特点。首先,绿色经济以绿色产业为支柱产业,推行清洁生产、循环经济和绿色消费。其次,绿色经济的生产要素不仅包括资本、技术、劳动力等,还包括生态环境。最后,绿色经济遵循经济规律、社会规律和生态规律,追求的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和谐统一,是一种平衡式经济。 二、山西绿色经济发展现状和问题 近年来,山西以节能减排、发展循环低碳经济、生态产业化修复作为推进全省绿色发展的主要抓手和具体实践,全省绿色经济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绿色发展水平不断提高。 (一)发展现状 1.工业绿色发展水平逐步提高。山西是典型的资源型区域,工业发展的负外部性特征明显,因此实现工业绿色转型对发展绿色经济尤为关键。近年来,全省通过推进节能降耗、工业污染物减排、固废资源综合利用等,多管齐下提高工业绿色发展水平。一是加快工业节能改造,在电力、水泥行业开展能效对标活动,全省工业能耗降低趋势明显。目前,年可实现节能量1328万吨标准煤,供电煤耗下降0.76%、水泥综合能耗下降2.4%。二是推进工业污染物减排,强化电力企业脱硫、脱硝设施的监管和督查,狠抓工业粉尘治理,主要工业行业减排效果明显。截至2013年上半年,全省已经建成脱硝设施机组62台,总装机容量2688万千瓦,占全省火电装机容量的53.58%。三是推进固废资源综合利用,截至2012年底全省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达52%、煤矸石综合利用率达47%、粉煤灰综合利用率达56%,脱硫石膏综合利用率31%,冶炼渣综合利用率82%,赤泥综合利用率3%。 2.循环经济渐成基本路径。山西把循环经济作为推动资源型产业绿色发展的基本路径,不断推动资源循环式利用、产业循环化发展。全省先后通过了4个国家级循环试点市、15个试点园区、121个试点单位和100个循环经济项目,2012年又确定20个工业循环经济产业基地和50个骨干企业。煤、焦、冶、电四大传统行业循环经济特色发展模式初步形成,劣质煤生产煤基合成油、煤炭—电力—建材、煤炭—焦炭—化工、粉煤灰综合利用、瓦斯—液化—燃料(取暖)等循环链条基本成熟。截至2012年底,全省煤矸石发电装机达到584.5万千瓦;粉煤灰综合利用走出制砖、制墙体装饰材料、制陶瓷纤维、提取氧化铝和白炭黑等路径;投产或在建焦炉煤气制甲醇制烯烃项目31个,总产能达400万吨以上。随着省内一批以煤电一体化、煤焦化、煤气化、煤液化为特征的循环经济项目的全面推进,具有山西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和政策体系正在形成,循环经济业已成为推动绿色经济的基本路径。
3.生态产业化修复取得新进展。传统工业的超常规发展使山西背负了沉重的“生态债”,生态环境容量已成为制约当地经济发展的主因之一。近几年,通过大力开展城乡生态建设、流域水体生态综合治理、矿山生态恢复、森林资源保护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全省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在此过程中,还将生态修复与绿色生态产业发展相结合,探索出一条现代生态产业化的修复之路。具体做法是,通过绿化复垦恢复矿区基本生态环境和功能,而后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在增加生态环境容量的同时,充分挖掘出其中的经济价值,真正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的统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