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前商业银行普遍存在比例较高的不良资产问题,制约着商业银行金融效率提高,削弱了商业银行的竞争力,同时也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文章分析了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成因及其带来的各种风险和弊端,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商业银行 不良资产 成因 处理 基本思路 中图分类号:F83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4)06-164-02 一、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概述 1.关于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界定。银行不良资产主要是指不良贷款,俗称呆坏账。主要是指不良贷款,也就是说,银行发放的贷款不能按预先约定的期限、利率收回本金和利息。包括逾期贷款、呆滞贷款和呆账贷款三种情况。 目前银行业对贷款普遍采取如下分类方式:正常贷款、逾期贷款、呆滞贷款、呆账贷款。后三类,即“一逾两呆”合称为不良贷款。这种分类方法,界定的标准为期限:贷款本息拖欠超过180天以上的为“逾期”,贷款利息拖欠逾期三年为“呆滞”,贷款人走死逃亡或经国务院批准的为“呆账”。 国际通用的信贷管理方法,将贷款按风险程度分类,为特定风险级的贷款作相应的准备金提取及其他手段。这套以风险为基础的贷款分类方法即“五级分类法”。将贷款风险分为五类,即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后三者称为“不良贷款”),它将贷款按实际偿还可能性分别按不同比例足额提取呆账准备金并专门用于贷款呆账损失的核销,并以贷款质量的升级为管理目标。 2.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现状。2013年5月15日,中国银监会公布2013年一季度末中国商业银行资产质量情况,不良再现“双升”,不良率持稳两个季度后,再度反弹。不良贷款余额增速达到三年内最高值。5265亿元,0.96%,这是2013年一季度末中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的官方统计数据。相对于2012年末的数据,商业银行的不良率反弹了0.01%,但对照实体经济增长的低速徘徊,这一数据低于各界的预期。 银行不良贷款的产生具有某种客观必然性,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的不良贷款状况相差悬殊,不同国家也有各自的主要原因,笔者认为,对于我国来说,主要原因在有两个。正如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巴曙松看来,通常银行业不良资产反弹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是经济周期波动导致的不良资产出现,经济回落,企业效益不好,一旦经济扩张,企业盈利改善,银行不良资产就会减少。第二是结构性的不良资产,因为结构、机制问题并未化解,而出现大面积的不良资产。他进一步分析认为,目前中国不良资产的出现是周期性的,是中国经济增长回落,盈利恶化,带来的不良资产上升。 二、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过高的危害 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表面是金融企业和国家的损失,实质上是全体公众的资产损失,已成为影响经济健康平稳增长的一个严重隐患,对经济稳定增长造成持久威胁。具体说来,巨额不良资产给商业银行带来以下危害: 1.不良资产过高影响银行的资金周转。目前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质量低下,不良贷款一直居高不下已是人所共知的事实。大量信贷资金的沉淀,使得商业银行的资金难以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加大了信贷资产的风险和损失。银行资金难以保全,结果将造成商业银行经营缺乏活力,效益低下,前景令人担忧。不良资产妨碍了商业银行的商业化进程,降低了商业银行的盈利水平和竞争力。特别是在现阶段银根紧缩或出现存款滑坡的情况下,银行无法通过贷款回收来增加头寸,往往出现支付困难,影响银行声誉。 2.不良资产过高造成银行的资产损失。现代银行业发放贷款,一般均要求财产抵押。当不良资产过高,即使有抵押物可以变现,但也存在一定的资金损失。不良资产过高,银行可动用的资金大大减少,也就制约着资金周转,使银行资金无法运用到收益更大的项目上,这对银行资金来说也是一种损失。 3.不良资产过高导致银行利润减少、费用增加,不利于银行业的经营活动。不良资产对银行经营的影响是双刃剑。一方面,较多的贷款利息无法收回,银行却要如实支付这部分资金的利息及其它相关费用。另一方面,国家财务制度规定,一定时间内无论利息是否实收,都要计入营业收入。由此而论,企业所欠利息越多,银行虚盈实亏现象就越严重。 4.不良资产过高制约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现代经济活动中,资金、土地、管理、信息、技术等都是重要的生产要素,资金是生产要素的之首,银行不良资产过高,资金的有效配置便无法发挥,这直接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效益的实现。 三、加强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理的基本思路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处置不良资产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而且刻不容缓,笔者认为,借鉴国际成功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治理商业银行巨额不良资产须遵循以下基本思路: 1.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根源在于体制性因素,治标先治本,要大力开展制度创新。要从根本上解决不良资产的增量问题,才能谈得上解决现在不良资产的存量。商业银行的制度创新的关键是完善产权制度的创新,核心是实现产权主体的多元化,并在适当的时候允许外资参股,逐步将商业银行改造成为股份制银行,建立起应对国际竞争的经营机制。在银行股份制改造方面,通过改造,可促使股份制银行努力实现效益的最大化,并依靠自己的长期收益来吸引投资者。 在强化内部管理、建立与其规模及业务性质相适应的内部控制制度方面,一是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充实组织结构和各项规章制度,严格执行职责分离、授权有限等原则,并加强会计销账、银行档案及安全保卫措施等方面的工作;二是强化目标管理,将国有商业银行发展的总体目标分解到各部门和各项工作中去,让每一层次的从业人员都能够了解银行发展的战略和步骤,积极主动地去实现目标;三是加强风险管理,建立一套比较完善的评估、预警、监测、消化和防范机制。 2.化解商业银行内部的不良资产,防范商业银行的风险,需要内控机制和市场机制双管齐下。银行业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其面临的风险既有来自外部的,也有内部控制方面存在的风险。除了要掌控商业银行内控机制以外,还要运用市场机制,最大达成内控机制和市场机制双管齐下的功效。 因为商业银行目前的内控制度仍旧存在很多缺陷,在控制新生不良资产方面并不十分有效,而商业银行贷款存量中的不良贷款也不可能通过信用评估技术、资产组合技术以及强化贷款过程中的内控机制等方法解决。因此,对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处置,只能在完善商业银行的经营环境、采取先进的风险控制技术防范新增贷款风险的基础上,利用市场机制另辟蹊径,力争在损失最小的情况下综合运用各种方法以避免不良贷款的累积。 但当前在银行内控和市场机制的偏重力方面,暂时还是以监管为主,因为市场经济发展还不充分,另外市场约束的主要信息来源——银行信息披露也不尽完善,不是所有银行都进行信息披露,即使进行信息披露的银行,有的银行其披露的内容还存在不充分的问题。因此,商业银行在利用市场机制来加强风险防范和不良资产处置方面,很多问题的发展改善值得关注,这也需要政府和社会各个方面共同的努力和配合,可谓任重道远。 3.化解商业银行内部的不良资产,防范商业银行的风险,要建立健全商业银行自主性处置不良资产的机制。在资产管理公司处置不良资产的同时,商业银行内部新的不良资产不可避免地在重新产生,因此,商业银行一方面要加强内部监控力度和制度改进,避免非系统性的不良资产产生;另一方面也要积极探索银行自主性处置不良资产的方法,防止不良资产的累积而影响银行的运营状况。 一是给予相关的政策,扩大银行处置不良贷款的自主权。允许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本息的折扣回收,允许以市场价格出售各类不良资产,包括境内外投资人出售,允许银行重组盘活进行阶段性持股或委托持股,或者打包出售、信托方式、证券化等多种手段。相对资产管理公司,银行自身对不良资产的规模、质量、特性及相关信息更为了解,因此,在自身能力允许的情况下处置起来也更加便利和有效。 二是建立和完善银企债务重组的方式与机制。债务重组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实施债务托管经营,债务转让与出售,资产置换,通过企业发债而收回贷款等。商业银行可以对于债务数额适中而由于暂时经营困难的企业进行债务的条件和期限的调整,以消化一部分不良资产,并要求企业进行财务和结构的调整。对于债务数额较大且产品有市场的企业,可以对其进行利率重组,即适当降低利率水平或者免去部分债务利息,减轻企业债务负担。债务重组介入的主体可以多元化。 三是加快市场体系与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全面提高不良资产处置的市场化水平。不良资产处置工作要实现由传统的。行政化向现代的、市场化转变,一方面要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完善市场结构,丰富交易工具的品种,健全资产产权交易市场,逐步形成能够覆盖全国的产权交易网络;另一方面,加快建立社会信用管理体系和社会信用征集系统,充分发挥信用约束的作用,培育一批有实力的机构投资者和相配套的市场中介机构。 总之,必须认识到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成因及其带来的各种风险和弊端,采取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有力措施,积极化解商业银行内部的不良资产,防范商业银行的风险。 参考文献: [1] 程凤朝.金融不良资产评估.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5:50-65 [2] [美]米什金,吴琼译.货币金融学(第六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3]黄达.货币银行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