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精神 爱国主义教育有着自身的规律,与其它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同,它更多强调的是同构型的文化传统,并以之为纽带建立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文化情感意识。即使在现代化程度最高的美国依然坚持不懈地向国人灌输美国的人文化精神,通过文化精神的养成教育向国人灌输其爱国主义思想。而当前全球化背景下,为了保护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在消化、吸收、弘扬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重塑本国的思想、道德、文化价值观。这一趋势的出现给我们爱国主义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即:爱国主义教育必须立足于民族性,着重培养民族文化认同感。 我们通过调查发现,中国民族传统文化在当代仍然得到了大学生的高度认同,中国传统文化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感召力。但另一方面,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具体内容和深层精神的掌握却是很少。同时,在西方霸权主义的攻势下,我们传统文化的独立性也不可避免地遭到了一定程度地削弱,大学生的审美取向、生活习惯、兴趣爱好,都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加之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对文化取向上的功利性,传统民族文化包括传统道德观念被削弱,民族文化的虚无主义心态早日趋显性化。这对我们的爱国主义教育提出了一个很紧迫的任务要求,即必须在爱国主义教育中加强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拓展。 我们的传统文化教育,不应仅仅停留在历史知识的表层陈述,而应该通过挖掘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的底蕴来重新建构广大学生的精神境界。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存与繁衍的根基。它是世代积累,经过时间检验的。它使得一个当下的社会存在具有深远的历史性,并通过对过去的回溯和反思,探索未来之路。因此,我们在爱国主义教育中要充分开发传统文化资源,多讲一些精神继承,使我们爱国主义教育能够找到自己文化上的根;在承继的同时进行创造性的发展,使其在新时期能够充分发挥价值,并构建我们的“中国精神”。通过传统文化教育,使我们青年学生树立强烈的民族意识和国家意识。 (三)加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加强高等院校爱国主义教育,必须从青年学生的思想状况出发,摸清他们的思想脉博,依靠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爱国主义思想是从表层深化到里层的过程,也就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展变化的过程。从爱国主义的表层来看,它通常表现为一种特有的、无法选择的依赖关系而自发形成的,它是非理性的,这种感情,只是一种朴素、自发的世界观的反映。这种朴素自发的世界观的支配下产生的情感是不稳定的,常常会偏离方向,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国家利益发生冲突时就难以把这种感情化为爱国主义的行动。而深层次的爱国主义则表现为一种人们对自身与祖国利益关系的自觉认识和为祖国而奋斗的奉献精神。这种自觉的认识和奉献精神是一种在科学世界观指导下形成的正确的人生观的具体表现,是属于理性的东西。因此爱国主义教育,从情感到行为,从自发到自觉,从非理性到理性的转变过程,实际上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转变,所以爱国主义教育必须从转变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入手。这就要求爱国主义教育不能孤立地进行,要同哲学思辨相结合,甚至不回避关于宗教信仰的讨论,让学生从更深层次上去领悟生存的意义和人生的价值所在。 综上所述,爱国主义精神的培育是一项艰巨工程,政治工作教学必须要进行内容上的拓展,加大教学设置中的人文素质、文化传统、国家安全、军事外交、人生观教育等内容,从而提高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性。 |